台灣少子化趨勢明顯,兒童上課環境衛生備受關注。台大醫院、台灣大學最新研究發現,位於大都會的幼兒園教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偏高,到下午更達高峰,這問題若未改善,在疫情期間恐成群聚溫床,而根據研究團隊估算,一間30坪大的教室,室內空氣最好每小時以新鮮戶外空氣取代4~6次,對學童健康較有保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由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教授、陳宗延醫師,與台大公衛學院環境及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詹長權教授及陳佳堃副教授等共同完成,為國內首次以物聯網技術進行連續空氣品質監測,並進一步量化空氣中病毒傳播風險,同時提出具體改善方案,已於今(2024)年11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室內空氣》(Indoor Air)。

蘇大成表示,研究團隊在2018年即與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合作,針對北市國小進行室內、外空氣品質監測,之前已發現國小部分教室的空氣懸浮微粒濃度超過空品標準,且與學童的氣喘相關,並發現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在密閉空調環境下可升高達1200~1600 ppm,但加裝抽風扇可明顯改善。

▲發生氣喘合併胸悶狀況就醫,才發現自己兩側肺動脈都有血管栓塞。(示意圖/翻攝自 Unsplash )
▲空氣懸浮微粒濃度超過空品標準,與學童的氣喘相關。(示意圖/翻攝自 Unsplash )
詹長權指出,這次研究是針對北市某間幼兒園,在2021年8月至11月期間,以物聯網傳感器進行連續3個月的室內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發現,幼兒園教室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於週間逐日累積,下午達到高峰,平均二氧化碳濃度普遍超過850 ppm,顯示感染風險顯著,疫情在學校上課時段內可能快速蔓延。

蘇大成表示,若要將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可接受的感染風險內,尤其是像幼兒園教室這種擁擠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應降至550~650 ppm,而研究模擬推估,以一間面積為30坪的教室為例,若容納30人,換算每小時需將室內空氣以新鮮外氣取代3.6~5.4次。

研究團隊建議,國內幼兒園教室等空間,可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實現空氣品質的動態監測,並根據即時二氧化碳監測數據,動態調整室內人數或學子停留時間,也可安排室外上課,以有效降低風險,而在通風換氣不足的教室,則須加上有HEPA過濾功能之空氣清淨機作為輔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