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馬不停蹄參與APEC及G2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首相石破茂結束南美祕魯與巴西的訪問行程後,於日本時間21日清晨返抵國門。8天行程中,石破茂有2天基本上是在飛機上度過,其餘5夜則是在南美當地訪問與參加峰會,可說是異常緊湊。

這場外交出訪也是自10月寮國東協峰會後,石破茂二度出訪。不同的是,先前10月石破茂見到的是中國總理李強,此次APEC及G20峰會,石破茂不只見到各國元首,更與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拜登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到面,重要性不言可喻。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短短8天之內,接連參加APEC及G20兩大國際會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短短8天之內,接連參加APEC及G20兩大國際會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石破茂返回日本前召開的記者會,對於自己在這次外交之行總結稱:「我與各國領袖構築了個人關係、製造了更深一層交流機會」。石破在這次的訪問中,確立美日韓將設立調整事務局來因應東亞局勢,也跟中國重新確立「戰略互惠關係」,另外也跟許多歐洲與其他國家領袖等初次會面。

外交插曲頻發生

然而,石破茂本人也在出席峰會上出現小插曲,包括APEC峰會的閉幕式大合照上,石破茂因爲前往秘魯前總統藤森的墳墓祭拜,回程時因為在路上遇到車禍事故,因而延後行程無法參加合照。

隨後,在APEC峰會上,石破茂則是自顧自地在座位上用手機,完全忽視掉旁邊有其他領袖在聊天。就連加拿大總理杜魯道趨前去跟石破茂握手,他並未起身,而是坐在位置上與杜魯道握手,有失外交風度,在日本國內引發民眾不滿,甚至有人罵他是「日本之恥」。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趨前去跟石破茂握手,他並未起身,遭日本民眾痛罵。(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趨前去跟石破茂握手,他並未起身,遭日本民眾痛罵。(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根據《日本電視台》側面了解,石破茂在外交場合成為各國詢問對象,好比在秘魯的晚宴時,馬來西亞首相安華走近石破茂並跟他問「你對準總統川普有何看法?」直接給了石破茂單刀直入的提問。

焦點集中在石破茂首相也屬正常,畢竟美國在歐洲的第一大盟友是英國,亞洲第一大盟國就是日本。因此,日本首相如何應對川普重返政壇,備受關注。

川普軟性拒絕會晤

只不過,石破茂在最後回程時,無法改道美國,在川普就職前與他見一面,最後只能落地在洛杉磯加油後返國。石破在記者會上稱,川普陣營表示「根據國內規定在就職前應該避免與外國領袖見面」、以及「太多國家申請見面,應有統一標準」。

不過,根據日媒報導,根據過往與美方的磋商慣例中,這樣的理由不應正式公開,因為牽涉到與川普陣營的信賴關係。不過石破茂認為應該要跟國民坦承報告,最後選擇直接公開。

中間偏右派的《產經新聞》指出,對比2016年川普首次勝選,時任首相安倍晉三直接飛過去邁阿密與其見面,隨後也建立起良好的「高球關係」。當時安倍的自民黨還是執政過半優勢的強勢政黨,對比現在的石破政權不穩,川普陣營也有可能評估認為不急於一時,才軟性拒絕石破茂。

石破茂在里約的記者會中也稱「下任的美國政府會推出如何的政策,我們會加以好好分析,然後一起為可以建立的合作關係上好好努力」,認為可已讓川普政府了解美日兩國的合作有其利益,能夠為印太地區做出貢獻等,讓美方能確實理解。只不過這些話原本預計將對川普說,現在只能先緩緩。

習近平釋出善意

可以想像石破茂重視的是先前選舉所稱,要贏得國民的「理解與同理心」。另一方面,當與美國等強國打交道時,「外交禮儀」若是稍有閃失,很有可能就失去了別人的信任。「石破外交」的成敗,也有可能在這些轉念之間出現變化。

相對來看,這次石破茂與習近平的會面相對溫和,習近平嘴角上揚,展現出過去會見安倍、岸田等人時的嚴峻態度。特別是習近平援引孟子的詞句「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來跟石破茂溝通。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APEC與習近平會晤,習近平露出難得的微笑。(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APEC與習近平會晤,習近平露出難得的微笑。(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這句話也是過去石破茂相當景仰、引以為師的已故前首相田中角榮相當喜愛的句子。過去田中為了促成日本與中共建交,也以這句詞勉勵自己。在外人看起來,煞有習近平也要石破茂發揮領導力,改善中日關係的感覺在。

只是,目前面臨低民意國會的石破茂,也必須要接下來的國會中提振精神,才能將自民黨帶回正軌,要不然明年的參議院改選仍是難以跨越。擁有十足的民意、才能有奠定外交實力的底氣,這次出訪似乎以說明這。假若未來石破茂仍是低民意且不具進一步外交策略可談性,未來的外交之路將會更艱辛。


●作者:鄭仲嵐/駐日本東京記者。1985年生。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過去任職台灣的電視臺,現定期供稿給BBC中文、德國之聲中文與鳴人堂、關鍵評論網等台灣媒體。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