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疲軟,出現消費降級狀況,在年輕人身上尤為明顯。不過中國年輕人在省錢的同時也進行「悅己消費」,越來越願意花錢購買看似無用且昂貴,但能為他們帶來快樂或改善心情的物品,與整體零售業低迷形成鮮明對比。有媒體指出,這也反映出他們對當下中國政治經濟前景的絕望。
根據大紀元報導,中國出現了消費降級潮,在年輕人身上尤其表現明顯,甚至連社群平台都出現了「年輕人變得摳門」的話題討論,引起廣泛關注。據《2023年年輕人省錢報告》數據,有超過四成的年輕人都有記帳習慣,越來越多年輕人會通過拼單、滿減和折扣等各種形式省錢。
與此同時,年輕人對於錢有新的理解,像是一杯咖啡等於一箱牛奶;一次電影等於一盒雞蛋;一次計程車費等於一個月的大眾交通運輸費用。
年輕人並沒有放棄購物,但逛街時「只逛不買」、只看「跳樓價」衣服;更喜歡在高檔商場的地下室閒逛,那裡有更多平價商店。平價替代品成了新常態,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和挑剔,花更多時間去研究和比價,尋找真正的優惠。
對於奢侈品、珠寶首飾等高價商品的需求明顯減少,或是出現「換手機殼但不換手機」等行為,就連飲食也要使出剩菜盲盒、老人餐廳、超市食堂等省錢招數。
省錢為「悅己消費」
儘管年輕人對日常必需品變得精打細算,但仍會在「必要」時慷慨解囊,為興趣和情感體驗買單,如旅行和娛樂。這從盲盒玩具零售商「泡泡瑪特」的業績就能窺見一二。
最近,總部位於北京的泡泡瑪特發布業務報告顯示,估計其第三季度收入將增長120%至125%,業績「遠超市場預期」。
泡泡瑪特的客群主要是出生於1996年至2012年之間的Z世代,在中國約有2.8億人,他們推動的「情感消費」趨勢,與中國整體經濟放緩形成鮮明對比。不少人表示,購買盲盒玩具是在「為愛買單」,因為盲盒裡的產品「很可愛」,「能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報導指出,除了泡泡瑪特外,一些被稱為二次元文化產品和「電子布洛芬(止痛藥)」,如迪士尼角色玲娜貝兒、泰國奶油熊、三麗鷗、線條小狗、吉伊卡哇等,也是年輕人的一劑「情緒解藥」,這些消費都被稱為「悅己消費」。
中國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對於中國年輕人的這種消費趨勢,中國自由撰稿人范女士向大紀元表示,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我覺得這是末世的景象,因為人如果要考慮未來,他就會進行籌劃,我的錢要用在什麼地方,會有責任心。」
范女士說,年輕人這個消費群體也不是很有錢,他們都不管這一切,只管眼前,就是活在當下很壓抑,沒有希望,很絕望,就是及時行樂,可能是這樣的,不然真的很無法理解。她進一步稱,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工資又低,房價又高,如果能夠得到片刻的心理安慰,也覺得是一種解脫,是不是也是一個末世的情況呢?整個世界太亂了。
報導指出,中國經濟已經失去了高增長的動能,面對高房價、低收入、嚴重內捲、996文化及失業裁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到,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學習或工作,付出努力並不會有結果。
台灣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對大紀元表示,社會的壓力就會影響到消費的行為,如果說年輕人看不到希望,或社會呈現更加內卷化的現象,如果政府或者是掌權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政治上或意識形態的操作上,就會出現更趨於短期追求心靈負擔的解脫,而不是思考未來的生活改善或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當然跟習近平當下的一些政策有很大的關聯。」
吳瑟致指出,「這些現象在未來當中,隨著青年人悅己消費滿足感邊際效益越來越短,這些現象會越來越多。這也反映出對中共統治模式的一種反噬。」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此同時,年輕人對於錢有新的理解,像是一杯咖啡等於一箱牛奶;一次電影等於一盒雞蛋;一次計程車費等於一個月的大眾交通運輸費用。
年輕人並沒有放棄購物,但逛街時「只逛不買」、只看「跳樓價」衣服;更喜歡在高檔商場的地下室閒逛,那裡有更多平價商店。平價替代品成了新常態,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和挑剔,花更多時間去研究和比價,尋找真正的優惠。
對於奢侈品、珠寶首飾等高價商品的需求明顯減少,或是出現「換手機殼但不換手機」等行為,就連飲食也要使出剩菜盲盒、老人餐廳、超市食堂等省錢招數。
省錢為「悅己消費」
儘管年輕人對日常必需品變得精打細算,但仍會在「必要」時慷慨解囊,為興趣和情感體驗買單,如旅行和娛樂。這從盲盒玩具零售商「泡泡瑪特」的業績就能窺見一二。
最近,總部位於北京的泡泡瑪特發布業務報告顯示,估計其第三季度收入將增長120%至125%,業績「遠超市場預期」。
泡泡瑪特的客群主要是出生於1996年至2012年之間的Z世代,在中國約有2.8億人,他們推動的「情感消費」趨勢,與中國整體經濟放緩形成鮮明對比。不少人表示,購買盲盒玩具是在「為愛買單」,因為盲盒裡的產品「很可愛」,「能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報導指出,除了泡泡瑪特外,一些被稱為二次元文化產品和「電子布洛芬(止痛藥)」,如迪士尼角色玲娜貝兒、泰國奶油熊、三麗鷗、線條小狗、吉伊卡哇等,也是年輕人的一劑「情緒解藥」,這些消費都被稱為「悅己消費」。
中國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對於中國年輕人的這種消費趨勢,中國自由撰稿人范女士向大紀元表示,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我覺得這是末世的景象,因為人如果要考慮未來,他就會進行籌劃,我的錢要用在什麼地方,會有責任心。」
范女士說,年輕人這個消費群體也不是很有錢,他們都不管這一切,只管眼前,就是活在當下很壓抑,沒有希望,很絕望,就是及時行樂,可能是這樣的,不然真的很無法理解。她進一步稱,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工資又低,房價又高,如果能夠得到片刻的心理安慰,也覺得是一種解脫,是不是也是一個末世的情況呢?整個世界太亂了。
報導指出,中國經濟已經失去了高增長的動能,面對高房價、低收入、嚴重內捲、996文化及失業裁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到,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學習或工作,付出努力並不會有結果。
台灣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對大紀元表示,社會的壓力就會影響到消費的行為,如果說年輕人看不到希望,或社會呈現更加內卷化的現象,如果政府或者是掌權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政治上或意識形態的操作上,就會出現更趨於短期追求心靈負擔的解脫,而不是思考未來的生活改善或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當然跟習近平當下的一些政策有很大的關聯。」
吳瑟致指出,「這些現象在未來當中,隨著青年人悅己消費滿足感邊際效益越來越短,這些現象會越來越多。這也反映出對中共統治模式的一種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