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2021年時推動「雙減」政策,對補教業進行打壓,使得該行業相關企業股價大跌。不過外媒指出,中國正悄悄減輕對私人補教機構的監管壓力,以提振低迷的經濟,並刺激這因政府打擊而重創的產業逐漸復甦。
根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當局在2021年提出了「雙減」政策,限制學校指派作業及遏止補教機構,以減輕學生及父母的教育與財務負擔及壓力。此政策使得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及好未來教育集團等補習巨頭的市值蒸發數十億美元,並造成數萬人失業。
在中國當局進行打壓前,中國營利性補教產業的規模達1000億美元(約台幣3.21兆元),前3大業者聘僱超過17萬人。
不過據業界數據、分析師及路透社審閱的資料顯示,中國正悄悄減輕對私人補教機構的監管壓力。八名業界人士及兩名熟悉情況的分析師指出,雖然政策變動未有正式公告,中國官方媒體也沒有相關報導,但已有政策制定者默許補教業的發展,這是北京轉向支持創造就業機會的舉措。
有兩名大型補教公司高層向路透社透露,政府放鬆打壓的舉措在近幾個月來加速;當地政府對補習學校的檢查近來也顯著減少,與打擊初期的高峰形成鮮明對比。兩名高層表示,自八月以來,從中國官員處獲得的訊息是,補習行業仍將受到嚴格監管,但若不違反核心學科的教學限制,將有更大的經營空間。
在三月舉行的中國教育部記者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某教育集團負責人劉希亞向當地媒體表示,教育政策的「痛點」正在逐步解決。
荷蘭國際集團(ING)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琳(Lynn Song,音譯)表示,中國不太可能承認之前的打擊過於嚴厲「過於嚴厲」,而是會「默默放鬆,回到較寬鬆的監管立場」。她表示,「整體政策環境已經從限制性轉為支持性,因為穩定經濟現在是首要目標。」並補充稱,補教業應從該轉變中獲得利益。
奧緯諮詢亞太地區教育業務主管合夥人王津婧(Claudia Wang)表示,政府在淘汰一些品質低的業者後,寄望於教育行業以應對「極高」的青年失業率。她認為這是政策轉變的根本原因。
報導指出,上市教育公司的招聘模式和其他行為,顯示出該行業今年正在擴張。
據諮詢集團Plenum China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間,課外營利性補習中心的有效執照增加了11.4%。好未來和新東方今年招聘了數千名員工,營運的學校和學習中心數量也有所回升。今年其股價創2021年以來平均最高點,儘管仍遠低於疫情前價格。
報導指出,另一個讓補教業復甦的原因,是因為該產業是不可能完全被消滅。在現實中,儘管民營補教業減少,卻仍以不同形式存在,透過重新設計課程以規避限制,或以代號進行宣傳,像是數學課程通常會以「邏輯思維」的名義進行。
在浙江經營英語補教學校的Lisa,就為了遵守禁止數學和英語等核心科目的規定,改變了課程內容。她表示,在監管期間,她解僱了60%的員工,但透過以英文教授科學相關課程,而非直接稱之為英文課持續營業。
與此同時,一對一教學蓬勃發展,能負擔高額費用的家長僱請教師到家中授課。不過在監管之下,家庭面臨艱難的抉擇,看是要每節課支付800元人民幣的高額費用,還是要每天投入大量時間幫助孩子學習、跟上進度。有家長便表示,「如果雙減政策持續,富人與普通人的教育差距只會惡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中國當局進行打壓前,中國營利性補教產業的規模達1000億美元(約台幣3.21兆元),前3大業者聘僱超過17萬人。
不過據業界數據、分析師及路透社審閱的資料顯示,中國正悄悄減輕對私人補教機構的監管壓力。八名業界人士及兩名熟悉情況的分析師指出,雖然政策變動未有正式公告,中國官方媒體也沒有相關報導,但已有政策制定者默許補教業的發展,這是北京轉向支持創造就業機會的舉措。
有兩名大型補教公司高層向路透社透露,政府放鬆打壓的舉措在近幾個月來加速;當地政府對補習學校的檢查近來也顯著減少,與打擊初期的高峰形成鮮明對比。兩名高層表示,自八月以來,從中國官員處獲得的訊息是,補習行業仍將受到嚴格監管,但若不違反核心學科的教學限制,將有更大的經營空間。
在三月舉行的中國教育部記者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某教育集團負責人劉希亞向當地媒體表示,教育政策的「痛點」正在逐步解決。
荷蘭國際集團(ING)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琳(Lynn Song,音譯)表示,中國不太可能承認之前的打擊過於嚴厲「過於嚴厲」,而是會「默默放鬆,回到較寬鬆的監管立場」。她表示,「整體政策環境已經從限制性轉為支持性,因為穩定經濟現在是首要目標。」並補充稱,補教業應從該轉變中獲得利益。
奧緯諮詢亞太地區教育業務主管合夥人王津婧(Claudia Wang)表示,政府在淘汰一些品質低的業者後,寄望於教育行業以應對「極高」的青年失業率。她認為這是政策轉變的根本原因。
報導指出,上市教育公司的招聘模式和其他行為,顯示出該行業今年正在擴張。
據諮詢集團Plenum China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間,課外營利性補習中心的有效執照增加了11.4%。好未來和新東方今年招聘了數千名員工,營運的學校和學習中心數量也有所回升。今年其股價創2021年以來平均最高點,儘管仍遠低於疫情前價格。
報導指出,另一個讓補教業復甦的原因,是因為該產業是不可能完全被消滅。在現實中,儘管民營補教業減少,卻仍以不同形式存在,透過重新設計課程以規避限制,或以代號進行宣傳,像是數學課程通常會以「邏輯思維」的名義進行。
在浙江經營英語補教學校的Lisa,就為了遵守禁止數學和英語等核心科目的規定,改變了課程內容。她表示,在監管期間,她解僱了60%的員工,但透過以英文教授科學相關課程,而非直接稱之為英文課持續營業。
與此同時,一對一教學蓬勃發展,能負擔高額費用的家長僱請教師到家中授課。不過在監管之下,家庭面臨艱難的抉擇,看是要每節課支付800元人民幣的高額費用,還是要每天投入大量時間幫助孩子學習、跟上進度。有家長便表示,「如果雙減政策持續,富人與普通人的教育差距只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