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聶華苓於10月21日辭世,享耆壽99歲,文化部長李遠聞訊表達哀思與敬意,並表示,本身是創作者的聶華苓最令人感佩的是她在臺灣戒嚴時期,不分黨派、族群、政治立場、政治思想,只挑她心目中值得鼓勵的優秀作家們去她所創立的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使來自臺灣的作家可以和全世界的作家交流,也打開臺灣文學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這樣的胸襟和遠見正是我們後輩們要追隨和學習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聶華苓1925年出生於武漢,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1949年舉家來臺。而後擔任《自由中國》編輯委員、文藝欄主編,直至1960年雜誌因雷震案停刊為止。1964年赴美,應邀為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1967年和美國詩人Paul Engle共同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先後接待1200多位國際作家(包含80餘位華人)。2009年獲頒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並先後獲得香港浸會大學、中央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聶華苓創作包含小說、散文、翻譯、文學評論,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等。2004年完成回憶錄《三生三世》,寫下1925年到1991年的生命故事;2011年擴大篇幅,出版《三輩子》。代表作《桑青與桃紅》以高超的現代主義技巧,分別從「桑青」及「桃紅」的視角書寫戰亂下的女性於中國、臺灣、美國等地輾轉流亡的故事。小說圍繞在抗戰時的回憶、渡臺知識分子內心的迷惘與失落、女性在動盪時代中的際遇,刻劃失根的心境,反映作家自身的漂泊。

其擅長以敏銳的筆調書寫故人往事,文字細膩、辭藻豐富,深情中帶有節制,冷靜卻令人動容。作品出版遍及全世界的華文地區,亦被譯為英、義、葡、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韓國等多國文字印行。

▲作家聶華苓。由琦君家屬捐贈予國立臺灣文學館。(圖/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作家聶華苓。由琦君家屬捐贈予國立臺灣文學館。(圖/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國際寫作計畫」以超越國族畛域、打破政治藩籬的胸懷,邀請世界各地作家共聚交流,臺灣作家包括楊逵、余光中、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葉維廉、楊牧、瘂弦、鄭愁予、商禽、林懷民、姚一葦、吳晟、宋澤萊、七等生、王拓、向陽、李昂、季季、蔣勳、朱和之、黃崇凱、李琴峰、陳思宏、張亦絢等超過50位曾受邀前往,不僅開拓臺灣文學的能見度,更對世界和平、國際文化交流產生重大影響。

走過半世紀的文學之路,聶華苓在創作、編輯與推動臺灣作家進入國際,引領臺灣文壇走向世界,貢獻卓著。對於文壇巨擘的殞落,文化部表達深切的悼念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