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13日,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後,前總統馬英九就和這位新當選的總統,為了統獨和國家認同「槓上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本以前總統身份,答應出席國慶典禮的馬英九,卻因質疑賴清德的「祖國論」等言論,是升級版「新兩國論」,最終拒絕參加。

賴這兩年,聽到馬有關兩岸關係方面的批評建議,心裡和感性上當然不舒服,但少有親口來反駁回應。因為理性上發覺,馬的批評指教,只會穩固自己的民意支持基礎。

賴清德提出「祖國論」,向中華民國靠攏,認同「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國家,實際上等同於他公開承諾不會「推翻」中華民國,也不會試圖建立「台灣國」。

這樣的表態相當於放棄「法理台獨立場」,當然「心理台獨」仍然存在的。藍營應給賴清德願意「局部改變」支持、鼓勵,強化其「改變的信心」,而非持續批評,質疑或懷疑其動機。若一味指責批評,將使綠營新政府更無選擇,可能走向更加對立的兩岸立場。

國民黨長期以來,總是從自身政治立場和利益出發,為反對而反對綠營的任何兩岸主張。藉此來維護藍營對兩岸關係的掌控權與話語權,將其視為政治「獨門生意」,拿處理兩岸關係的優勢當作「政治武器」打擊民進黨。

不過,幾十年來國民黨越「反台獨」,台獨與台派的實力反而愈加壯大。

民進黨在兩岸交流上缺乏參與,和適度向中間靠攏的發揮空間。聽不到任何鼓勵的掌聲,只有老生常談的指責與批罵。便導致民進黨內,只有更激進派,沒有理性溫和派,因為有也沒用。

在促進兩岸交流往來方面,民進黨得不到像國民黨一樣的相同政治利益回報。如在陳水扁執政時,2001年1月兩岸首度開啟小三通,2005年春節期間,首度開啟兩岸包機直航。

民進黨便反向而行,成為激進的兩岸交流反對派,用激烈的手段和兩岸政策與紅藍兩黨對撞。開始也為反對而反對,國民黨的任何、即使有益於台灣的兩岸政策。

在馬英九就任總統不到百日,綠營便發動民眾,包圍抗議海協官員來訪。以及積極鼓噪和幕後支持,反服貿「太陽花學運」。

在兩岸關係方面,與紅藍完全對立、對幹,反而讓民進黨得來更大的民意支持。

●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功過」?

挺馬者一再宣揚,2008到2016年馬英九總統任內,兩岸簽訂23項協議,對台海和平穩定的貢獻。但是馬英九在兩岸政策上的努力,特別是他推動的「九二共識」和兩岸交流政策,雖然達成了經濟上讓利與和平穩定的局面,卻未能獲得台灣民眾在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正向回應。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數據,馬英九任內的兩岸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兩岸經濟交流,但卻在主觀上激化了台灣的本土認同。從2008年到2016年,台灣民眾認同自己為「台灣人」的比例顯著增加了13個百分點,而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則下降了11個百分點  。

2008年,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為45%;認同自己是「中國人」48%。(兩者都是約為43%,僅是「中國人」的約為5%  )。

到了2016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成長到58%;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約為37%。(兩者都是約為34%,僅是「中國人」的約為3%  )。

這一現象揭示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與台灣民眾身份認同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馬政府強調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性,推動兩岸簽署了23項協議,以促進雙方交流和合作。然而,這些舉措並未讓台灣民眾「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樣的國家認同,反而促使許多人更傾向於「台灣人」的身份,顯示出民眾對「中國」認同的,抵觸心理逐漸增強 。

換句話說,馬英九試圖通過深化兩岸經濟互動來拉近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卻在實際上造成了相反的效果。這種反差可能源於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政治制度的疑慮反感,以及對台灣主體性價值的持續認同。馬政府的政策無法改變這種心理趨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台灣本土意識的成長。

馬英九總統末期。2016年1月16日舉行總統立委選舉,民進黨成為總統和立委雙對數執政黨,台灣政治板塊首度翻轉為「綠大於藍」。國民黨遭遇到1949以來,再一次結構性致命挫敗。

這說明,兩岸關係和諧穩定,全面大交流、大讓利之下,馬英九和國民黨沒有能力取得台灣人信任和支持,只會讓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更加情感疏離與政治反感。最終政治傾向和國家認同,形成,「台灣派」VS「民國派」:6比4的民意結構板塊。

●馬英九「越罵越幫忙」賴清德?

以馬英九和馬辦的智慧和論述能力,來監督賴清德的兩岸政策,反對他的台獨主張,結果卻越批越罵,因為有「反指標」天天發聲,賴清德和民進黨的民意支持,反而在躺著鞏固和得分。

今年4月,在北京舉行了「馬習二會」,馬英九帶回來所謂「新善意的橄欖枝」,賴清德毫不搭理。2024年以來,馬英九和馬辦,也是藍營對兩岸關係最大的發聲來源。不過到6月底,政大選研中心最新民調顯示:

台灣民眾自我「台灣人」認同感達到67%,比2023年底的61.7%,陡增了5.3%。「中國人」認同感為29.9%,比2023年底的34.4%,減少4.5%。(2者都是27.5%,只是中國人2.4%)

而且,這種「逆火效應」效應,也影響到政壇。2024大選後9個月,民進黨和賴政府除了「打貪」,處理了自己人鄭文燦,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其它幾乎沒有做什麼事。

雖然,在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修立過程中,藍白兩黨碾壓民進黨,相關法案順利通過,綠營則提出覆議、釋憲。最後的結果卻是,大選後民進黨支持度、好感度,都優於國民黨,穩定站穩第一大黨位置。民意還有微幅上揚,國民黨的反感度卻升高超過了5成。

《美麗島電子報》9月最新國政民調,政黨好感度,民進黨49.1%,國民黨37.4%;反感度,民進黨41.3%、國民黨51.3%。

(調查時間:2024年9月24-26日;調查方法:由訪員進行的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方式;樣本規模:成功完訪全台年滿20歲民眾1076人,市話752人、手機324人;在信賴水準95%時,抽樣誤差最大值為±3.0%)。

該機構2月的國政民調,政黨好感度分別為,民進黨 46.5%、國民黨 37.5%;反感度為,民進黨42.2% 、國民黨48.1% 。

(調查日期2024年2月21-22日,以市話成功完訪全台22個縣市,年滿20歲的民眾1070人,在信賴水準95%時抽樣誤差最大值為±3.0%)。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有沒有馬英九對國家認同論述,與賴清德一再「杠上」的作用力介入?實在可以好好去思考。

●誰是中華民國的「災難」?

馬英九對賴清德統獨主張,一定痛心疾首,很有「想法和意見」。而賴清德可能從心裡,會感謝馬英九。因為馬的指指點點,「越罵越幫忙」,讓「台派」民意被刺激,在統獨及國家認同方面更會佔在賴清德和民進黨一邊。

2024年總統大選辯論會,賴清德曾說出:「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言論,引發藍營猛烈批評。但未能動搖他的民意支持度,甚至鞏固賴在台派選民中的情感基礎,最終助其贏得大選。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開始,所做「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扁馬蔡3位總統中,馬英九任內台灣人身份認同增加,以及中國人身份認同減少的幅度都是最高的。

總統8年任期台灣民眾身份認同變化幅度,馬英九任內變化值約24%,陳水扁18.4%,蔡英文約16%。不知馬英九和對岸的涉台部門,對這樣現實有何解讀?

賴清德說過:「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不過,到底賴是中華民國的「災難」?還是馬英九是中華民國的「災難」?這個問題,綠藍紅3黨都需要嚴肅地面對和深入研究。

附錄: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台灣民眾身份認同趨勢調查數據:

2000年,台灣民眾身份認同,「台灣人」約37%,「中國人」58.4%(認同2者都是47.7%,只是「中國人」10.7%)

2008年,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為45%;認同自己是「中國人」48%。(認同2者都是約為43%,僅是「中國人」約為5%  )。

2016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成長到58%;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減少到約為37%。(認同2者都是約為34%,僅是「中國人」約為3%  )。

2023年,「台灣人」認同61.7%,「中國人」認同34.4%(2者都是32%,只是「中國人」2.4%)

2024年6月底,「台灣人」認同67%,「中國人」認同29.9%(認同2者都是27.5%,只是「中國人」2.4%)

●陳水扁8年總統任期,「台灣人」認同+8;「中國人」認同-10.4%;變化值18.4%。

●馬英九8年總統任期,「台灣人」認同+13%;「中國人」認同-11%;變化約24%。

●蔡英文8年總統任期,「台灣人」認同+9;「中國人」認同-7%;變化值約16%。

調查方式說明: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該年的電話訪問研究案,調查對象為臺灣地區(不含金門、馬祖)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

本研究的市話調查抽樣方法為電話簿抽樣法。即以該年度「中華電信住宅部電話號碼簿」為母體清冊,依據各縣市電話簿所刊電話數佔臺灣地區所刊電話總數比例,決定各縣市抽出之電話個數。

手機電話調查樣本部分,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布之「行動通信網路業務用戶號碼核配現況」(手機號碼前五碼之核配狀況),搭配以隨機亂數的手機號碼最後五碼來製作電話樣本。

2000年到2024年,每年的訪問樣本數最少7939人,最多34854人。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