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角頭-大橋頭》上映約2個月,目前仍在電影院熱播中,依照一般時序,至少須等到12月才會在Netflix或其它串流上映,電影中的「大橋頭」,真實的大橋頭又是怎樣的狀況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橋頭是指台北市大同區台北橋前,捷運「大橋頭站」就是在地多位里長議定指名而定,範圍界定其實並不明確,現今的台北橋下、大橋國小、延三夜市,都可稱作大橋頭,與大稻埕、大龍峒多有重疊。

▲行政院今日公布「行人優先交安行動綱領」,即日起至7月將周周視導,預計每月公布各地執行績效。(圖片來源│iStock)
▲台北橋曾是火車軌道,直到1966年拆除重建,才有了如今的橋樑及「機車瀑布」。(圖片來源│iStock)
台北橋曾是鐵路 歷經三個政府才有「機車瀑布」
清朝劉銘傳1887年時在台灣造鐵路,第一個車站就是大稻埕車站,鐵軌自大稻埕至民權西路後,轉跨淡水河,當時為「鐵路木橋」;日本1895年接收台灣後,將其改名為淡水橋,因木橋維修不易,廢除鐵路功能;日治中期,1920年台北橋改建為現代化鐵橋;國民政府在台灣,1966年拆除重建新橋,也就是如今的台北橋。

近年引起社會關注的「機車瀑布」,主要因為工作機會大多在台北,新北市則是房價負擔較低的地方,而台北橋就是新莊、三重人每日跨上班必經的之路,車流龐大、橋面狹窄,成為機車瀑布奇觀。

▲有網友目睹大熱天在戶外工作的工人,因為在躲在路旁吃東西,遭到路過的年輕人大罵「疫情破口」。(示意圖 / pixabay)
▲電影《黃袍加身》演得就是真實的大橋頭,當年不少人北漂尋找台北夢,最終都在台北橋下聚集當點工。(示意圖 / pixabay)
電影《黃袍加身》 演的是大橋頭「臨時工市場」
大橋頭其實在台北的建築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1991年上映的電影《黃袍加身》,由伊正、葉全真主演,就是在描述當時許多外縣市人們,到台北尋找工作的時代,不少人找不到工作,就會在台北橋下當「點工」。

一位曾在台北橋下擔任點工的8旬長者接受《NOWnews》訪問指出,「當時每天上百人都在這裡等待工作派遣,台北市、三重等地方,許多房子都是這裡的工人打造而成,當時日子很苦,在這裡的都是『艱苦人』,賺到前後,有人拚命存錢,不少人就在大橋頭落地生根,也有不少人住到大橋頭三重端,但也有人賺到就賭、就嫖,如今也幾乎身無分文。」

他還特別提到,「我以前也曾跟老議長陳幸進稱兄道弟,他很照顧工人!」如今很多政客、已退休的老議員,每到選舉就會到這邊拉票,他們也有蓋房子,那時候不叫做推案,而是「起販厝」,現在很多政二代、建商大老闆,以前都跟這邊有所交集。

▲台北橋。(圖/翻攝Google Maps)
▲大橋頭現在的新建案8字頭,相較台北市大多去愈動輒破百萬,儼然已成為房價凹陷區。(圖/翻攝Google Maps)
大橋頭新建案1坪89萬 成為台北市房價凹陷區
據實價登錄,大稻埕生活圈房屋均單價,5年內新成屋88.87萬/坪、30年以上老屋約5~6字頭,相較台北市其它區域,新建案動輒百萬起跳便宜了不少,儼然已經成為台北市房價凹陷區。

在地人指出,大橋頭整體區域大多為老屋,周邊大稻埕又為古蹟,基本上沒什麼改建,而延三觀光夜市及其它區域長年無缺乏都更重建等話題,所以房價遲遲未追上其它區域,不過,大橋頭鄰近台北車站、民權西路商圈,生活機能相當優質,是首購、換屋的好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