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美國矽谷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幾年前發現罹患鼻咽癌,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病情雖獲控制,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且不時會脹痛,搭飛機途中更是嚴重,因此在回台期間到耳鼻喉科就醫,檢查後證實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但治療後效果有限,於是接受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術後耳朵不適迅速改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說,耳咽管介於中耳與鼻咽部之間,在成人長度約為3.6 至3.8 公分,多數時間為關閉狀態,只有在吞嚥、咀嚼、打哈欠時會短暫打開,其主要功能包括通氣使中耳的壓力與外界平衡、清除中耳分泌物、避免鼻咽部病原逆行至中耳造成中耳炎,以及避免內耳的噪音傷害等。

朱峻緯表示,耳咽管功能障礙為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可分為阻塞型與開放型,前者主要症狀為耳悶塞、脹痛、聽力下降等,成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抽菸、咽喉逆流造成耳咽管黏膜腫脹,或是鼻咽腺樣體肥大、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先天性構造異常等。

▲要完成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醫師須將獨特設計的氣球導管置入耳咽管內,撐開耳咽管狹窄部分,即可恢復耳咽管暢通。(圖/北市聯醫提供)
▲要完成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醫師須將獨特設計的氣球導管置入耳咽管內,撐開耳咽管狹窄部分,即可恢復耳咽管暢通。(圖/北市聯醫提供)
至於開放型耳咽管功能障礙,主要症狀則是患者會聽到自己講話的回音及呼吸音,成因多為短期體重快速下降,導致耳咽管周圍脂肪等組織減少,進而造成耳咽管開口無法維持關閉。

針對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朱峻緯解釋,這是近年針對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的最新療法,適用於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的患者,醫師透過鼻內視鏡的導引,將獨特設計的氣球導管置入耳咽管內,再給予固定壓力,使耳咽管狹窄部分撐開,即可恢復耳咽管暢通。

朱峻緯指出,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的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而且疼痛度低,為一種直接、有效、安全的治療新利器。朱峻緯也提醒,若民眾出現耳悶、耳脹等症狀時,應儘速至耳鼻喉科診治,再由醫師評估該如何進行適切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