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1995》30週年!片名被批「爛成經典」 片商差點考慮這樣叫

記者蘇詠智/綜合報導

▲《刺激1995》上映滿30週年,台灣片商曾為了中文片名傷透腦筋,改了兩回,最後使用的名字還是被公認為「經典爛片名」。(圖/摘自IMDb)
▲《刺激1995》上映滿30週年,台灣片商曾為了中文片名傷透腦筋,改了兩回,最後使用的名字還是被公認為「經典爛片名」。(圖/摘自IMDb)
被不少網友奉為「史上最佳影片」的《刺激1995》,片中的對白像是「有些鳥是關不住的,牠們的羽翼太耀眼了」都讓人記憶猶新、已成經典。今年該片歡慶上映30週年,當初片子以進軍奧斯卡金像獎為目標,因而像許多有意爭取小金人的影片一樣,從9月開始小規模在美國放映,然後視口碑情況擴大家數,再遍及全美國,因此更突顯這部影片的中文片名,不只和情節完全不符,更連上映年分都有問題:歐美各地早在1994年已經推出。更離譜的是,今日眾所周知其中文片名是從另一部金獎名片《刺激》脫胎而來,但連《刺激》這個中文片名,都是很著名的大錯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反應冷颼颼 台灣片商為片名絞盡腦汁

改編自史蒂芬金短篇小說集《四季奇譚》中「春天」這一則的《刺激1995》,英文片名直譯就是《麗泰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但台灣上映時當然不可能用直譯的片名,光是麗泰海華絲是誰,就已經要解釋半天了。她曾經是1940年代在好萊塢最當紅的美艷女星之一,1990年代已經離她的全盛時快要半個世紀,這個名字遠不及瑪麗蓮夢露或奧黛麗赫本為台灣觀眾熟知。根據當年的報載,片商最剛開始自然還是往片中最有商業賣點的元素「越獄」這個方向來考量,曾經在報紙上出現過《煉獄大逃亡》這個暫譯的片名,過了兩個多月,到了1994年底,已經被改成了《刺激1995》,台灣上片也確定是要到1995年了。

其實報紙上的影劇新聞提過,《刺激1995》雖然已是第2次改片名,片商還是覺得不滿意,可是看來再不滿意也照樣用下去了。目前網路上找到的解釋,充滿以訛傳訛的大錯誤,稱是電影公司老闆認為這部片跟前一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刺激》,都有情節峰迴路轉、曲折難料的共同點,所以才想到把《刺激》和影片在台上映的年份加在一起,成了《刺激1995》。然而此說的可笑之處在於,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的《刺激》,台灣早在1974年、也就是美國上映的隔年已經推出,當時在西門町國賓戲院獨家放映,由於奧斯卡大勝的號召,加上保羅紐曼與勞勃瑞福主演,票房反應非常好,是當年全台外片賣座10大之一,怎麼有被拖到1994年才在台上映的事情?

▲《刺激》是保羅紐曼(左)與勞勃瑞福主演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經典名作,中文片名卻犯了大錯誤。(圖/摘自IMDb)
▲《刺激》是保羅紐曼(左)與勞勃瑞福主演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經典名作,中文片名卻犯了大錯誤。(圖/摘自IMDb)
再者,《刺激》的英文原名叫做The Sting,乍看字面上的意思確實是刺,或是刺痛,但另有一個意義是詐騙或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騙取行為,這部電影就在講一堆騙徒、老千互相鬥法的故事,《刺激》本來就是誤譯,當年也是因為這部電影在外電報導頻頻出現,本地記者在尚未看過影片之下,只好先外文直譯,結果片商將錯就錯,沒有另外改片名。香港上映的時候,片名為《老千計狀元才》就貼切不少。《刺激1995》是從一部老片取材的片名,老片本身的片名就是錯誤,自然只能錯上加錯,令人搖頭不已,與情節相符的程度,絕對遠不如被改掉的《煉獄大逃亡》,或是香港片名《月黑高飛》。

票房好片名差也無妨 吸引觀眾捧場的就是好片名?

雖然《刺激1995》在美國上映時賣座冷淡,直到幾個月後進軍有線付費收看與影音產品市場,觀眾的好口碑傳出後才變成一部不可錯過的轟動影片,可是在台灣是到了美國上映的半年後才推出,那時片子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入圍,昔日金像獎在台對於賣座是頗有加持效果,《刺激1995》其實首度在台上映就賣得很不錯,北市約有5100萬的票房數字,在全年度的外片裡,雖擠不進前10名,至少前20是排得進去的,與北美的表現有天壤之別。

▲提姆羅賓斯在《刺激1995》的男主角角色,曾經看上凱文柯斯納。(圖/摘自IMDb)
▲提姆羅賓斯在《刺激1995》的男主角角色,曾經看上凱文柯斯納。(圖/摘自IMDb)
有趣的是,《刺激1995》本來還真的有機會在北美大賣座,因為不只男主角原先鎖定的是那時的A+級大牌凱文柯斯納,連片中被他照顧、後來因他遭到不幸的年輕囚犯,導演相中的是布萊德彼特,結果他們兩人分別因爲《水世界》和《夜訪吸血鬼》推掉,儘管接手的提姆羅賓斯與吉爾貝羅斯演出也不差,名氣和票房號召力就是差了一大截。這部電影在奧斯卡金像獎上空手而回,以那時的情況來說,十分合理,因為當年聲勢最大的本就是入圍13項大獎、美國票房破3億餘的《阿甘正傳》,《刺激1995》是直到全球電影資料庫IMDb成立後,在「觀眾票選」評分上長年名列前茅、2008年起還超越《教父》登上冠軍,才開始有今日傳奇的地位,其實就算是今日,影評人也不太會把它視為影史最佳電影,IMDb也只是某種類型的觀眾口味代表而已。

▲吉爾貝羅斯在《刺激1995》飾演的年輕囚犯,曾經相中布萊德彼特飾演。(圖/摘自IMDb)
▲吉爾貝羅斯(中)在《刺激1995》飾演的年輕囚犯,曾經相中布萊德彼特飾演。(圖/摘自IMDb)
奇葩中文片名層出不窮 阿諾的電影變恐怖片

雖然《刺激1995》這個片名無論怎麼看都很難通過「及格」的標準,可是今日反而有新生代的影迷認為叫久了也習慣,或是後半段真的蠻刺激、沒有不符合劇情,算是跟它在觀眾間的迴響一樣,越陳越香。倒是在這個片名之外,台灣片商歷來用過一堆奇葩中文片名,譬如《惡意的缺席》,原名Absence of Malice,意思本來是「沒有惡意」,並不是有誰真的缺席。而莎朗史東的《銀色獵物》,原名Sliver,片中是主角們居住的那棟大廈名稱,如果直譯應該是「碎片」,卻因爲被誤看成Silver(銀),就出現了光看就知道有錯的《銀色獵物》。

至於梅莉史翠普榮登奧斯卡影后的《蘇菲亞的選擇》,原名是Sophie's Choice,只應該叫做《蘇菲的選擇》,有可能因為那時台灣人對於類似名字的外國女星,最熟悉的莫過於蘇菲亞羅蘭,習慣蘇菲亞多過蘇菲,才會這樣錯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美女蘇菲瑪索最早的《第一次接觸》在台上映時,報紙廣告也把她的名字只寫成「蘇菲亞」,看得出蘇菲亞當年在台灣遠比蘇菲更風光。

▲梅莉史翠普的奧斯卡得獎作《蘇菲亞的選擇》,中文片名硬是把女主角的名字多加了一個字。(圖/摘自IMDb)
▲梅莉史翠普的奧斯卡得獎作《蘇菲亞的選擇》,中文片名硬是把女主角的名字多加了一個字。(圖/摘自IMDb)
阿諾史瓦辛格的電影,片商都很喜歡取為《魔鬼XX》,迷信「魔鬼」就是他的商標。結果到他主演《魔鬼大帝:真實謊言》,片商原本只把片名取為《魔鬼大帝》,傳到國外去,名導詹姆斯卡麥隆不解,明明他拍的就不是恐怖片,為什麼片名有「魔鬼」?美商在台分公司只好解釋,「魔鬼」用在阿諾身上,就是很威猛、很厲害的意思,詹姆斯才接受,但要求把「真實謊言」加入作為副標題。

▲阿諾史瓦辛格的台灣中文片名都很愛有「魔鬼」兩字,《魔鬼大帝:真實謊言》導演差點以為自己的電影被當成恐怖片。(圖/摘自IMDb)
▲阿諾史瓦辛格的台灣中文片名都很愛有「魔鬼」兩字,《魔鬼大帝:真實謊言》導演差點以為自己的電影被當成恐怖片。(圖/摘自IMDb)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