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年輕一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和不確定性,對於許多人來說,買房和為退休儲蓄等傳統的人生里程碑,似乎已遙不可及,使得將金錢花在旅行和奢侈品上的「末日消費」現象逐漸流行於千禧一代和Z世代之間,更使得「第一代將比父母更窮的年輕人」隨之出現。對此,有專家提出了2個方法來改善「末日消費」的行為。
根據CNBC報導,部分年輕開始將金錢揮霍在旅行和名牌服裝等奢侈品上,而不是進行儲蓄,這一種現象在社群媒體上被稱為是「末日消費」。報導引述《今日心理學》的說法,「末日消費」是指一個人在對經濟和未來感到悲觀時,無意識地購物來安慰自己。
國王商學院金融學高級講師、前銀行家貝克斯特羅姆(Ylva Baeckström)指出,這種情況發生,是因為年輕人長期上網,感覺自己不斷接收到「壞消息」,讓他們感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貝克斯特羅姆表示,這種行為「既不健康,又宿命論」,這些年輕人開始將這些不良情緒轉化為不良的消費習慣。
事實上,據Intuit Credit Karma於2023年11月對超過1000名美國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6%的美國人對當前經濟狀況感到擔憂,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透過「末日消費」來應對壓力。
但這種現象不僅限於美國。與父母同住的一名28歲哥倫比亞公關人員費爾南德斯(Stefania Troncoso Fernández)坦言,她曾經是一位「末日消費者」,通膨和政治不確定性讓她很難合理化存錢的行為,「我確實知道食物價格每天都在上漲,而在我家,我們無法像一年前那樣吃同樣的食物,因為東西變得越來越貴。」
費爾南德斯補充稱,在兩年前,儘管當時收入較現在少,她仍不顧一切地花錢購買衣物和旅行。主要原因是她覺得自己無法負擔買房。她也指出,自己並非唯一一個有「末日消費」習慣的人。「不只是我,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周圍的人中。」
另一名居住在矽谷的25歲新創公司創辦人戈爾(Daivik Goel)表示,他過去在擔任生物技術公司產品經理時是一名「末日消費者」,他曾大手筆購買名牌衣物、最新的科技產品以及頻繁外出喝酒。他表示,這一習慣來自於對工作的不滿和同儕的壓力,「就像是一種試圖逃避的感覺。」
戈爾表示,在矽谷,「末日消費」非常普遍。他指出,人們會買兩三輛全新的車子,「原因是他們知道存錢買房將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他們會選擇花錢在其他物品上。」
根據房地產網站Point2於2023年發布的分析,舊金山的房價是美國最高的地區之一。該分析顯示,舊金山62%的房產價格超過100萬美元。
不過當戈爾在2023年創辦金融科技公司以來,他的「末日消費」習慣已經「完全消失」,因為他在工作中找到了幸福。「我的整個心態都變了。」
第一代將比父母更窮的年輕人
據CNBC與Survey Monkey合作進行的《國際財務安全調查》,全球僅有36.5%的成年人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比父母好,而42.8%的人則認為自己實際上比父母差。該調查訪問了全球4342名成年人。
貝克斯特羅姆指出,「當前這一代年輕人將成為長期以來第一代比父母更窮的一代。這種感覺讓他們覺得自己永遠無法達成父母的成就。」而「末日消費」讓人在失控的世界產生了掌控感,「但實際情況是,這會讓你在未來失去更多的掌控力,因為如果你選擇存下這些錢並進行投資,或許你最終真的能買到一間房子。」
了解你與金錢的關係
貝克斯特羅姆強調,如果想要克服「末日消費」,就必須了解你與金錢的關係。她稱,與金錢的關係就像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它始於童年時期,並形成不同類型的依附關係。
貝克斯特羅姆表示,「如果你覺得你對金錢有安全的依附關係,那麼你就能對事物做出合理的評估。你會收集資訊並進行評估;但如果關係不安全,或你傾向逃避,那就更有可能陷入不健康的消費行為。」
貝克斯特羅姆指出,這些態度源於個人的成長背景,例如他們是否出身富有或貧窮,他們的家庭如何管理金錢,以及誰掌控了金錢。她也坦言,她之所以會被迫進行「末日消費」,部分原因是因為缺乏財務知識,她的父親從小貧窮,沒有人曾經鼓勵她儲蓄。
增加支付的痛苦
財富管理平台財富累積平台Belong的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羅森伯格(Samantha Rosenberg)表示,讓交易過程變得更加具體和困難,就能讓人們在「末日消費」時三思而行。
羅森伯格解釋,網路購物加劇了「末日消費」的問題,但親自去商店購物可能會避免衝動性消費。例如,選擇商店、前往那裡、親眼評估商品,然後排隊購買,這些過程會幫助減緩速度,並更仔細思考購買行為。此外,設置手機銀行通知也會在看到交易授權通過時產生「額外的痛感」。
羅森伯格也建議可以重新使用現金,增加付款的痛苦。因為像Apple Pay和Google Pay等無縫支付方式「增加了無意識消費的風險」,且過於快速方便,不僅繞過購買決策過程中與情感相關的部分,也消除了親手交出金錢的痛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王商學院金融學高級講師、前銀行家貝克斯特羅姆(Ylva Baeckström)指出,這種情況發生,是因為年輕人長期上網,感覺自己不斷接收到「壞消息」,讓他們感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貝克斯特羅姆表示,這種行為「既不健康,又宿命論」,這些年輕人開始將這些不良情緒轉化為不良的消費習慣。
事實上,據Intuit Credit Karma於2023年11月對超過1000名美國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6%的美國人對當前經濟狀況感到擔憂,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透過「末日消費」來應對壓力。
但這種現象不僅限於美國。與父母同住的一名28歲哥倫比亞公關人員費爾南德斯(Stefania Troncoso Fernández)坦言,她曾經是一位「末日消費者」,通膨和政治不確定性讓她很難合理化存錢的行為,「我確實知道食物價格每天都在上漲,而在我家,我們無法像一年前那樣吃同樣的食物,因為東西變得越來越貴。」
費爾南德斯補充稱,在兩年前,儘管當時收入較現在少,她仍不顧一切地花錢購買衣物和旅行。主要原因是她覺得自己無法負擔買房。她也指出,自己並非唯一一個有「末日消費」習慣的人。「不只是我,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周圍的人中。」
另一名居住在矽谷的25歲新創公司創辦人戈爾(Daivik Goel)表示,他過去在擔任生物技術公司產品經理時是一名「末日消費者」,他曾大手筆購買名牌衣物、最新的科技產品以及頻繁外出喝酒。他表示,這一習慣來自於對工作的不滿和同儕的壓力,「就像是一種試圖逃避的感覺。」
戈爾表示,在矽谷,「末日消費」非常普遍。他指出,人們會買兩三輛全新的車子,「原因是他們知道存錢買房將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他們會選擇花錢在其他物品上。」
根據房地產網站Point2於2023年發布的分析,舊金山的房價是美國最高的地區之一。該分析顯示,舊金山62%的房產價格超過100萬美元。
不過當戈爾在2023年創辦金融科技公司以來,他的「末日消費」習慣已經「完全消失」,因為他在工作中找到了幸福。「我的整個心態都變了。」
第一代將比父母更窮的年輕人
據CNBC與Survey Monkey合作進行的《國際財務安全調查》,全球僅有36.5%的成年人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比父母好,而42.8%的人則認為自己實際上比父母差。該調查訪問了全球4342名成年人。
貝克斯特羅姆指出,「當前這一代年輕人將成為長期以來第一代比父母更窮的一代。這種感覺讓他們覺得自己永遠無法達成父母的成就。」而「末日消費」讓人在失控的世界產生了掌控感,「但實際情況是,這會讓你在未來失去更多的掌控力,因為如果你選擇存下這些錢並進行投資,或許你最終真的能買到一間房子。」
了解你與金錢的關係
貝克斯特羅姆強調,如果想要克服「末日消費」,就必須了解你與金錢的關係。她稱,與金錢的關係就像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它始於童年時期,並形成不同類型的依附關係。
貝克斯特羅姆表示,「如果你覺得你對金錢有安全的依附關係,那麼你就能對事物做出合理的評估。你會收集資訊並進行評估;但如果關係不安全,或你傾向逃避,那就更有可能陷入不健康的消費行為。」
貝克斯特羅姆指出,這些態度源於個人的成長背景,例如他們是否出身富有或貧窮,他們的家庭如何管理金錢,以及誰掌控了金錢。她也坦言,她之所以會被迫進行「末日消費」,部分原因是因為缺乏財務知識,她的父親從小貧窮,沒有人曾經鼓勵她儲蓄。
增加支付的痛苦
財富管理平台財富累積平台Belong的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羅森伯格(Samantha Rosenberg)表示,讓交易過程變得更加具體和困難,就能讓人們在「末日消費」時三思而行。
羅森伯格解釋,網路購物加劇了「末日消費」的問題,但親自去商店購物可能會避免衝動性消費。例如,選擇商店、前往那裡、親眼評估商品,然後排隊購買,這些過程會幫助減緩速度,並更仔細思考購買行為。此外,設置手機銀行通知也會在看到交易授權通過時產生「額外的痛感」。
羅森伯格也建議可以重新使用現金,增加付款的痛苦。因為像Apple Pay和Google Pay等無縫支付方式「增加了無意識消費的風險」,且過於快速方便,不僅繞過購買決策過程中與情感相關的部分,也消除了親手交出金錢的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