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名死囚聲請的「死刑存廢釋憲案」,憲法法庭昨日做出合憲性解釋,但須限縮適用範圍。國家人權委員會表示尊重,對此判決結果影響台灣人權進步發展感到遺憾,但「人權是永遠的追求」,國家人權會持續投注心力於防制酷刑、改革監所處境等司法人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權會說,台灣社會對於死刑存廢問題上,長期存在重大爭議,台灣社會長期維持極高比例的民意反對廢除死刑,是基於「為受害者伸張正義」及「亂世用重典」等重要社會文化背景。但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實踐經驗已經顯示,死刑在刑事制度上看似為被害人家屬及社會營造出猶如「替天行道」般的司法正義,實際上卻無助於犯罪過程的真相瞭解,也無法帶來更深層次的正義與補償需求,更無法有效預防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

人權會說, 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人權保障的主流趨勢,全球約四分之三的國家廢除死刑。截至2024年8月,共112國完全廢除死刑、9國廢除普通犯罪死刑、23國實質上廢除(即過去10年均無執行死刑),僅剩中國、北韓、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55個國家仍然保留死刑。聯合國大會也從2007年至2020年通過8次決議,疾呼各國暫停執行死刑,並朝向全面廢除死刑進行。越來越多的國家已選擇放棄這一無法逆轉的終極懲罰,展現對人權保障價值的堅持。

人權會說,基於對人權價值之堅持,台灣已將聯合國9大人權公約陸續國內法化,各級法院的判決也多有引用及參採相關國際人權規範。回顧2013年、2017年及2022年歷次兩公約國際審查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國家人權委員會強調,政府應將《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項任擇議定書》納入國內法秩序,實現廢除死刑之宗旨,進一步保障生命權。

人權會衷心希望,國家應在充分尊重生命權及人性尊嚴的前提下,修復因犯罪造成的創傷,以守護在黑暗中期盼正義的被害人家屬,使每個人的權利及尊嚴都能獲得應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