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小米粽名「阿粨」!多包豬肉非蝸牛 主廚揭法式田螺烹調關鍵

記者葉盛耀/綜合報導

▲台東傳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用「蝸牛小米粽」,其實小米粽也稱「阿粨(abai)」或「阿拜」,是原住民中魯凱族與排灣族常享用的傳統食物,內餡通常包豬肉。(圖/翻攝畫面)
▲台東傳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用「蝸牛小米粽」,其實小米粽也稱「阿粨(abai)」或「阿拜」,是原住民中魯凱族與排灣族常享用的傳統食物,內餡通常包豬肉。(圖/翻攝畫面)
昨(18)日台東縣金峰鄉傳出疑似食用小米粽而食物中毒之個案,引發外界好奇為何這項傳統食物會包入蝸牛。小米粽也稱「阿粨(abai)」或「阿拜」,是原住民中魯凱族與排灣族常享用的傳統食物,內餡選用豬肉居多,最特別的是粽葉與小米之間會有一層假酸漿葉,當然內餡也會就地取材,因此才會包入蝸牛。原住民背景又有法式餐廳經歷的主廚毛乃康表示,法式料理常吃到烤田螺,最講究蝸牛來源及新鮮度,尤其蝸牛易有寄生蟲,因此一定要煮熟,絕對不能生吃。不過,根據衛福部緊急進行食物與人體檢體檢驗,今(19)日已公布結果,食材檢體確認驗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為引發食物中毒之原因,兇手並非蝸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米粽包假酸漿葉 添香氣又助消化

小米粽又名阿粨(abai),內餡通常選用豬肉居多,最特別的是粽葉與小米之間會有一層假酸漿葉,據說有幫助消化的功效,也為粽子增添一股特殊香氣。位在嘉義的「初物鐵板燒」,其主廚毛乃康本身是台東排灣族背景,又曾在Papillon等Fine Dining等法式餐廳服務過,毛乃康告訴《NOWnews》,原住民們製作「阿粨」,內餡常常就地取材,以方便取得的食材來製作,因此才會包入蝸牛。

▲魯凱族傳統美食「小米粽」,是一種類似粽子的食物。(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28)
▲小米粽又名阿粨(abai),內餡通常選用豬肉居多。(示意圖/NOWnews資料照片)
原住民粽子比一比 吉拿富、阿粨大不同

另外,原住民粽還有一款叫「吉拿富」,在排灣語裡叫cinavu、魯凱語叫cinabu,兩者大小不同,「吉拿富」可能小米之外,還加入糯米,又或者也有芋頭粉,中間也沒有假酸漿葉。另外,兩者還有一最大差別是「阿粨」包入的小米有先稍微搗碎,因此口感較黏如麻糬。通常兩種原住民粽子是族人遇上重要喜慶或是貴客臨門等重大活動會拿出的食物,但是演變至今,已成為平常就會常吃到的食物。

毛乃康主廚也提到,法式料理用的蝸牛多是養殖的,最常見的品種就是白玉蝸牛,拿到蝸牛後,通常要先以醋、鹽去煮過,可以去掉黏性,再依各種料理去烹調,像是常見的法式烤田螺則是將處理後的田螺加上羅勒青醬與麵包粉之後再烤過。毛乃康也強調,田螺或蝸牛主要就是要講究其來源以及新鮮度,尤其蝸牛易有寄生蟲,因此烹調一定要煮熟,絕對不能生吃。

▲法國田螺、烤田螺。(圖/PhotoAC)
▲法式料理也能吃到烤田螺等料理。(圖/PhotoAC)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