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奧運,台灣代表隊以2金5銅的佳績寫下歷史,而隨著帕運開幕,又掀台灣體育迷期待。在光鮮亮麗的獎牌背後,台灣體育界面臨「重獎牌、輕培訓」的結構性問題。根據調查,國家隊學生選手月薪約28000元,運動員過於低薪,難支撐體育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奧運獎金高居世界第三,金牌可獲2000萬元,羨煞許多體育強國。然而,薪資查詢平台《比薪水》指出,台灣運動員過於低薪,國家隊學生選手月薪28,000元,與基本工資相去無幾。

為國爭光的奧運射擊選手楊昆弼、亞運輕艇選手張筑涵的教練馬健銘等皆曾無奈表示,選手要先有成績、讓國家看見,才可能得到資源。《比薪水》專家表示,台灣忽視長期培訓的經濟壓力,易導致運動員被迫放棄,顯然「本末倒置」。相較之下,美國等運動強國為養成選手,皆保障運動員生活無虞。

今年7月通過的《國民體育法》修正案雖提供更多保障,但是長期而言,台灣必須從「重獎勵、輕培訓」轉向「獎勵培訓並重」的模式,才能培訓更多明日之星。對此,《比薪水》提出兩項建議,考慮將部分獎金預算轉移到培訓,提供更多補助、生活津貼和醫療保障,並增加基層體育投資,包括選手訓練及場館建設。

中興大學教授余宗龍也於國政基金會的公開座談表示,台灣應該建立健全的運動文化、活絡相關產業,為體育長遠發展奠基。《比薪水》呼籲,除了政策調整,社會支持也不可或缺。唯有建立良好的培訓體系,台灣才能在世界舞台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