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限貸令的戰場延伸,不少聲音開始討論次貸風暴(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往事,認為新青安恐怕會是開啟台版次貸風暴的引信。
在論述這之前,先回顧一下當年次貸風暴是怎麼回事?
次級房貸有其時代背景,因應科技泡沫化及 911 恐怖攻擊所引發通貨緊縮,美國聯邦準備銀行(FED)從 2001 年 1 月至 2003 年6月共降息13 次,將聯邦基金利率由 6.5%降至 1.0%,也讓美國房地產市場大好,甚至衍生成全民運動。其中一些收入或信用狀況不佳的民眾,因為市場大好又想參與,就透過次級房貸業者取得購屋所需資金。
所謂次級房貸,是指美國抵押貸款業者以較高的利率,提供貸款給信用較差或信用紀錄不夠的民眾購屋貸款,相較於一般房貸,由於借貸信用不好,次級房貸的成數較低,其嚴重違約的比率也較高,所支付的貸款利息較一般房貸高出2到4個百分點,且 80%以上都以浮動利率計息。
也因為這些次級房貸業者將房貸債權出售給投資銀行,又讓銀行將其透過證券化並包裝成高利率的結構性金融商品出售,這些業者開始降低門檻、用盡方法招徠客戶,在無監管狀態下,次級房貸放款創始金額自 2000 年逐年增加,2004 年至 2006 年間更是大幅成長,迄 2006 年次級房貸的規模已達 1.3 兆美元,占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比重高達 11%。若加計近優質房貸(Alt-A),占抵押貸款市場比重更高達 30%。
要命的是FED 自 2004 年 6 月起連續升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 1%升至5.25%,加上國會要求業者改變貸放標準,美國房市自 2006 年急速降溫,致使違約率大幅上升,2007 年前三季次級房貸的違約率最高達到16%,法拍屋增幅超過0.5%,寫下歷史新高,影響所及,這些被包裝成高收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因為基金贖回壓力大增,信用市場出現緊縮,進而產生流動性危機,釀成全球性的巨禍。
相較之下,台灣這波房市多頭確實有些似曾相似的影子,例如低利環境引動的不動產大潮,政府提供更優惠的房貸方案讓民眾進場。
但台灣也有些結構性的不同,例如台灣不動產抵押債權證券投資標的多為一般性房貸、普遍落在七八成的貸款成數低於美國的全額貸款,申請新青安的民眾並非完全沒有門檻,多數都是一般貸款戶,且目前被抓到違規使用的違約率僅2.3%,整體房市違約率僅0.06%,加上我國利率升幅尚不如美國漲幅高,從數據與比例上看來,尚不如某些媒體聲稱的危險。
不過,台灣這個淺碟市場很容易因為風吹草動,產生流動性風險也是事實,加上下半年恐怕有機會出現經濟衰退,過熱的股房雙市未來是否釀成巨災猶未可知,此外,從今年開始將進入的預售大交屋潮,與房地合一期滿釋出潮,在此之前進行相關管制,亦是防患於未然。
可在此同時,要提醒政府,房地產政策影響百姓日常深遠,牽涉單位從央行、財政部、金管會,到內政部與各級地方政府,如何對症下藥,共同目標下分進合擊,達到軟著陸、不傷及無辜且維持市場正常流動性的結果。但現在一日三變,各單位猛發新聞稿說沒這事情,想要整合意見,恐怕是比起搞定房市更為困難的事。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次級房貸有其時代背景,因應科技泡沫化及 911 恐怖攻擊所引發通貨緊縮,美國聯邦準備銀行(FED)從 2001 年 1 月至 2003 年6月共降息13 次,將聯邦基金利率由 6.5%降至 1.0%,也讓美國房地產市場大好,甚至衍生成全民運動。其中一些收入或信用狀況不佳的民眾,因為市場大好又想參與,就透過次級房貸業者取得購屋所需資金。
所謂次級房貸,是指美國抵押貸款業者以較高的利率,提供貸款給信用較差或信用紀錄不夠的民眾購屋貸款,相較於一般房貸,由於借貸信用不好,次級房貸的成數較低,其嚴重違約的比率也較高,所支付的貸款利息較一般房貸高出2到4個百分點,且 80%以上都以浮動利率計息。
也因為這些次級房貸業者將房貸債權出售給投資銀行,又讓銀行將其透過證券化並包裝成高利率的結構性金融商品出售,這些業者開始降低門檻、用盡方法招徠客戶,在無監管狀態下,次級房貸放款創始金額自 2000 年逐年增加,2004 年至 2006 年間更是大幅成長,迄 2006 年次級房貸的規模已達 1.3 兆美元,占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比重高達 11%。若加計近優質房貸(Alt-A),占抵押貸款市場比重更高達 30%。
要命的是FED 自 2004 年 6 月起連續升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 1%升至5.25%,加上國會要求業者改變貸放標準,美國房市自 2006 年急速降溫,致使違約率大幅上升,2007 年前三季次級房貸的違約率最高達到16%,法拍屋增幅超過0.5%,寫下歷史新高,影響所及,這些被包裝成高收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因為基金贖回壓力大增,信用市場出現緊縮,進而產生流動性危機,釀成全球性的巨禍。
相較之下,台灣這波房市多頭確實有些似曾相似的影子,例如低利環境引動的不動產大潮,政府提供更優惠的房貸方案讓民眾進場。
但台灣也有些結構性的不同,例如台灣不動產抵押債權證券投資標的多為一般性房貸、普遍落在七八成的貸款成數低於美國的全額貸款,申請新青安的民眾並非完全沒有門檻,多數都是一般貸款戶,且目前被抓到違規使用的違約率僅2.3%,整體房市違約率僅0.06%,加上我國利率升幅尚不如美國漲幅高,從數據與比例上看來,尚不如某些媒體聲稱的危險。
不過,台灣這個淺碟市場很容易因為風吹草動,產生流動性風險也是事實,加上下半年恐怕有機會出現經濟衰退,過熱的股房雙市未來是否釀成巨災猶未可知,此外,從今年開始將進入的預售大交屋潮,與房地合一期滿釋出潮,在此之前進行相關管制,亦是防患於未然。
可在此同時,要提醒政府,房地產政策影響百姓日常深遠,牽涉單位從央行、財政部、金管會,到內政部與各級地方政府,如何對症下藥,共同目標下分進合擊,達到軟著陸、不傷及無辜且維持市場正常流動性的結果。但現在一日三變,各單位猛發新聞稿說沒這事情,想要整合意見,恐怕是比起搞定房市更為困難的事。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