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今(20)日指出,扶助的所有家庭當中,約有15%是新住民,相較以往數據來看在近5年比例呈現趨增,其中不論家長或兒少,主要困擾都有「身障或疾病」,另外包括就業、家庭互動、親職教育、學校適應、生涯抉擇、行為等方面也是難關,希望喚起各界重視相關議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政院內政部資料指出,台灣截至2023年12月共有將近60萬新住民人口,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主任蔡雯瑾表示,同年統計一共扶助3799戶新住民家庭,達到全體扶助家庭14.9% ,而且近5年較以往比例趨增,相較2014年的10.9%上升4%,當中約有60%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不少兒少遇到的問題與困擾,包括「學校適應」21.64%、「身障或疾病」16.93%,其他還有「生涯抉擇」9.95%、「行為」9.06%、「發展遲緩」7.37%,值得注意的是「學校適應」的比例高於整體扶助家庭的19.79%。

▲ 社會工作處主任蔡雯瑾表示,家扶基金會扶助的新住民家庭,約有60%來自東南亞。(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 社會工作處主任蔡雯瑾表示,家扶基金會扶助的新住民家庭,約有60%來自東南亞。(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針對家長遇到的問題與困擾,蔡雯瑾指出,包括「身障或疾病」44.51%,其他還有「就業」32.82%、「家庭互動」22.66%、「親職教育」22.56%、「其他」18.4%。她也指出,扶助的新住民家庭當中除約71%收入未滿3萬元,有約67%單親,而且雙親的雙方或其中一方患有身障或重病、每週承擔20小時以上的照顧工作者並非稀有情況。

個案部分,家扶基金會指出,13歲嘉安的媽媽因病離世,留下泰國籍父親養育4名子女,但因父親閱讀中文困難,因此學校聯絡簿與通知單還需孩子口述,父兼母職的情況難以幫助子女的課業、學習,不過身為長子的嘉安,除在日常生活努力成為爸爸最好的幫手,為此立定升學目標並且自律學習,擔起照顧弟妹的角色。

12歲小展的越南籍媽媽因難同時負荷工作與照顧剛出生的孩子,無奈之下便將小展送回娘家,直至小學二年級母子終於回到台灣團聚,不過小展卻對銜接教育一竅不通,媽媽只能放下工作到校陪讀1個月,回想那時生計的空窗期,其實滿是憂心,而且小展的媽媽每日忙於工廠、餐廳、家庭代工,只盼能夠給孩子最好的學習資源。

13歲小雅的印尼籍媽媽,現在除了照顧患有癲癇的丈夫、聽障的小叔與兩名孩子,也在番茄園當農工擔起家計,所幸瞭解社福資源的小雅撰寫申請文件,順利取得低收入戶資格,減緩媽媽肩上的重擔,小雅因而了解「知法」的重要,期許朝司法人員目標努力,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蔡文瑾表示,每一個孩子的權利都應該被關注,不該由於兒少的家庭背景、國籍、身心狀況與特質,就對他們差別待遇,相關的保障措施也被納入《兒童權利公約》。家扶基金會周大堯執行長表示,新住民子女由於跨國原生家庭的因素,原應發展多元文化與語言優勢,甚至拓展國際視野,卻因家庭遭遇困境、缺少應變資源,首當衝擊影響子女生活,而若沒有求助或支援,也將成為隱藏在社會之中『看不見的貧窮』,為了接住這些被遺忘的孩子,幫助他們逆轉人生,延續長達12年的《無窮世代》計畫,今年募款目標8000萬元,將助弱勢兒少安心學習、好好生活。

下載「Nownews APP」有蛇必應!出遊狂歡享「Kkday」滿3,000折300!(限量300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