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危老都更小基地成主流!只剩機械車位 專家4點警示避爛尾樓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目前小基地危老都更已經是北市精華都會區都更改建的主流。(圖/NOWnews資料照)
▲目前小基地危老都更已經是北市精華都會區都更改建的主流。(圖/NOWnews資料照)
台灣屋齡已普遍偏高,住宅老舊問題並非為台北市與新北市獨有,政府不斷宣導整體危老都更能夠帶動龐大的經濟產值,希望透過經濟誘因,提高重建量能,但危老都更其實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分析,北市小基地危老都更成為改建主流,但裡面有4大問題風險,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恐怕會變成爛尾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傑鳴指出,近年台北市危老都更相當火熱,統計到上半年,北市已核准高達942件危老改建案。而觀察已核准的案件可發現,有70.6%、超過7成基地面積在200坪內,甚至基地面積小於100坪的件數還有340件、佔36.1%為最大宗。

目前小基地危老都更已經是北市精華都會區都更改建的主流,「危老都更」申請門檻無最小基地面積限制,又無須經過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長時間的審查,推動較傳統都更快上許多,是目前北市危老火熱與小基地佔大宗的主因。

▲牙籤屋,危老。(圖/翻攝Google Maps)
▲台北市蛋黃區危老改建小基地成趨勢,也因此出現不少細長又高窄的「牙籤屋」。(圖/翻攝Google Maps)
陳傑鳴表示,目前台灣地震頻繁,北市抗震力不足的老屋卻太多,因此相當樂見北市危老都更推動能獲得成果。不過小基地危老都更案普遍僅能規劃中小坪數產品,雖然可迎合目前高房價、少子化、家戶人口減少的趨勢。

雖然危老都更勢在必行,但陳傑鳴指出4大問題必須面對,包含:「採光、通風可能較差」、「空間機能受限」、「機械車位不被青睞」、「成本難降與實施者只想花最少成本」,造成很多危老都更實施者,推出的新案都缺乏特色,後續很可能都須面對銷售不易的考驗,甚至稍有不慎,還會出現財務周轉不靈的問題,恐有變成爛尾樓的風險。

針對北市小基地的危老都更案,因為涉及的基地往往是兩棟相鄰且面積狹小的地段,導致許多問題頻現。首先,這類基地因為面積有限,規劃出的產品通常為中小坪數,而這些產品在採光、通風方面表現不佳。由於鄰棟間距狹窄,在施工過程中考量到空間問題,甚至無法在外牆貼磁磚,這使得建築物在下雨時容易出現室內滲水的情況。

此外,目前新建案的公共設施比率普遍高達30%至40%。在小基地的危老都更案中,這一情況更為嚴重,因為規劃中多以中小坪數的產品為主。舉例來說,若規劃一個30坪的住宅,扣除三分之一的公共設施面積後,實際使用空間僅剩20坪,若是規劃更小的坪數,使用空間則會更加侷促。

在車位規劃上,由於基地面積狹小,無法配置平面車位,因此大多採用機械升降車位,甚至是倉儲式循環車位。這類車位系統雖然能在有限空間內增加車位數量,但對於購屋者來說,車輛的進出不僅不便,還會增加管理與維護的成本。

最後一大問題則是成本難降與實施者只想花最少成本,陳傑鳴分析,這也是小基地新案頻現爛尾樓的主因,近年營建、人工成本高漲,小基地都更案因成本控管相對不易,「成本難降」是目前小基地都更案推動難解的一個課題,特別是目前很多都更案的實施者,為了省成本,只想用最低成本來都更。

即便知道台北高耐震住宅市場需求度高,但除了少數個案之外,幾乎大多數的建商推案或地主主導的自主重建案,結構設計強度還是以符合政府法令最低標準為主。

當小基地推案因先天條件比較差,建議除了以「省成本」作為最大考量外,也應思考如何幫建案增加特色,如何在有限支出增加下,以「花最少蓋最好」來大幅增加房屋耐震等級來符合市場需求,或是增加房屋配備來吸引買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