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活躍期」來了?鄭明典:環境和2016類似 下半年就生成22個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近期西北太平洋環境不穩定,有許多小低壓正在發展,整體環境和颱風相當多的2016年非常類似。(示意圖/翻攝向日葵8號衛星)
▲近期西北太平洋環境不穩定,有許多小低壓正在發展,整體環境和颱風相當多的2016年非常類似。(示意圖/翻攝向日葵8號衛星)
新一波颱風生成高峰又要來了?近期西北太平洋處於環境極度不穩定的「大低壓帶」,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表示,台灣東方海面開始出現許多「小低壓」在發展,環境和2016年類似,當年8月至12月,共有22個颱風生成,4個颱風侵台,季風環流範圍大,有足夠空間讓熱帶低壓存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明典今(11)日早透過臉書指出,台灣東方海面大低壓邊緣開始出現許多小低壓,讓他聯想到2016年的類似個案,2016年時它曾撰文說明,「每隔幾年,夏季西北太平洋上,原本高壓位置偶爾會被大低壓環流取代,這種直徑超過2500公里的大低壓環流,稱為季風環流」,而2016年時的季風環流往東發展特別深入,是過去少見的情況,使季風環流範圍更大,才有足夠空間讓這麼多熱帶性低氣壓存在。

▲近期西北太平洋處於環境極度不穩定的「大低壓帶」,台灣東方海面開始出現許多「小低壓」在發展。(圖/鄭明典臉書)
▲近期西北太平洋處於環境極度不穩定的「大低壓帶」,台灣東方海面開始出現許多「小低壓」在發展。(圖/鄭明典臉書)
回顧2016年情況,當年8月開始至12月,颱風相當活躍,一共有22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其中4個路徑侵襲台灣,包括莫蘭蒂、馬勒卡、梅姬、艾利,其中又以梅姬颱風對台灣影響最為嚴重,全台共計有4人死亡、662人受傷,農損逾新台幣3億元。

針對今年狀況,鄭明典表示,就天氣系統配置來說,今年比較特別的是「季風氣流南側的高壓脊特別寬廣,並且延伸到南中國海南部」,相對的,高壓脊北側的季風氣流顯得較為集中,且風速偏強,西南風的北側風場有逆時針旋轉傾向,氣象上稱為「風切渦度」,是對流相對容易發展的區域,所以容易有小低壓出現。

▲鄭明典說明,今年「季風氣流南側的高壓脊特別寬廣」,讓對流得以發展,容易有小低壓出現。(圖/鄭明典臉書)
▲鄭明典說明,今年「季風氣流南側的高壓脊特別寬廣」,讓對流得以發展,容易有小低壓出現。(圖/鄭明典臉書)
▲2016年颱風生成相當活躍,其中又以梅姬颱風對台灣影響最為嚴重。(圖/中央氣象署)
▲2016年颱風生成相當活躍,其中又以梅姬颱風對台灣影響最為嚴重。(圖/中央氣象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