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微光/轉個彎種瓜得瓜

文/記者鄭宏斌

▲王健生/43歲/雲林人/農業生產者。(圖/記者鄭宏斌攝)
▲王健生/43歲/雲林人/農業生產者。(圖/記者鄭宏斌攝)
我是土生土長的雲林莿桐人,這裡放眼望去全部都是農田。爸媽務農,我從小就在田裡打滾長大,可是,我小時候的志願並不是當農夫,只希望長大後趕快離開雲林,到外地打拚。我大學唸的是工業管理,畢業後就到新竹、台中的科技公司上班,誰知道,在科技業打滾10年,人生轉個彎,最後返鄉種田,還得了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學到大學,我都在雲林讀書,出社會之後才離鄉背井去北部發展。一開始覺得都市的生活滿有趣,又頂著竹科新貴的光環,覺得還不錯。但是漸漸地,我發現那並不是我喜歡的生活,其實我的個性滿無聊的,下班之後沒有什麼休閒娛樂,而且隨著年紀變大,我越來越不喜歡社交,只想過簡單穩定的生活。

待在科技業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台中,原本那是一間台日合資的公司,偏日商的管理風格,比較佛心一點,對員工雖然有一定的要求,但你只要不犯大錯,都能安穩工作。後來公司賣給美商,就開始什麼事情都要求KPI,要是沒達到KPI,就可能會被裁員。

那時候我工作壓力很大,有同事真的被裁員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我?每天早上醒來,我就不想上班,而且害怕面對公司的人際關係,社交能力降低。與其日子過得這麼不開心,我決定回雲林種田,我相信自己可以在農業這一塊闖出成就。

36歲,我毫不猶豫地離職轉行。

我的老婆小孩一直住在雲林,之前都是分隔兩地,返鄉務農剛好也能多陪家人。而且我本來就是農家子弟,對耕種作物有底子、有概念、也有資源,進入門檻比較低。就這樣,我的第二人生出發了。

務農很自由,時間都是自己管理,但是也很無聊,一整天沒有人會跟你講話,所以要耐得住寂寞。但是這剛好很適合我的個性,我喜歡鄉下慢一點的節奏,不喜歡與人社交,對著植物我只要把工作做完就好,不需要什麼互動。

我主要種植小黃瓜,也有種蒜頭、牛番茄、青椒和長豆。一開始會專攻小黃瓜,是因為想到早餐店很多,小黃瓜的需求相對高,而且種小黃瓜需要搭網室,成本比較高,所以種的人比較少;再來是蒜頭,雲林土壤很適合種蒜頭,我爸爸以前就是蒜農。

▲王健生曾待在科技業10年,36歲決定回到家鄉雲林務農,成為小黃瓜達人。(圖/記者鄭宏斌攝)
▲王健生曾待在科技業10年,36歲決定回到家鄉雲林務農,成為小黃瓜達人。(圖/記者鄭宏斌攝)
不過,我決定返鄉的初期,曾遭到媽媽強烈反對,老一輩的觀念認為務農賺不到錢,媽媽擔心我萬一收成不好,老婆小孩要怎麼養?

老一輩務農,都是自已在種,人和人之間會互相幫忙,今天你幫我工作,明天我幫你工作,不會付工錢。但我一開始就堅持付錢請工人,因為我計畫大規模生產,不可能自己一個人做,也因此媽媽擔心我付出太多成本,有點衝突。另外,種蒜頭以前是勞力密集的人工作業,而我改用機器,這也是跟老一輩觀念不一樣的地方。

以前的農民種植面積小,勞力都靠自己,只夠賺自己的工錢。但我是用經營企業的方式在做,農田面積大,技術也提升,有規模地生產,經過一兩年就做出成績,向家人證明,農業也可以有不錯且穩定的獲利,我現在賺的錢並不比以前在科技業差,只會更好。

我的作息很規律,早上大約6點上工,每天工作9個小時就休息,我都說自己其實是上班族,所有的工作都是排程好的。每一天、每一週、每個月、整個年度的工作與目標,我都已經規劃好了,這就是計劃性生產,不能到了明天才在想明天要做什麼,這樣工人也會不知道怎麼做事。

我努力的方向就是農企業,設定年度營收目標,每年都要有成長,再規劃要怎麼栽種、請多少工人,達到規模經濟,我才能發揮到返鄉務農的價值。如果只是想要種自己家裡幾塊田、小規模生產、得過且過的話,這樣風險太大。

▲王健生種植的小黃瓜。(圖/記者鄭宏斌攝)
▲王健生種植的小黃瓜。(圖/記者鄭宏斌攝)
務農有趣的地方,在於看得到植物成長、發育、生病,也能親手採收果實,會有成就感。但是可能這一次種得很漂亮,下一次就不好,那你就要去想說哪邊做不好、哪裡有問題,植物不會說話,你只能自己去體會,就算你給它一個解方,你也不知道有沒有對症下藥。

農業並不像外界想得那麼簡單無趣,而是有很多專業知識,你要了解土壤、氣候、農藥、肥料,除了要懂化學,也要懂商業管理,成本計算和收支平衡非常重要,先想好你要賺多少錢,要怎麼做才有辦法賺這麼多。

返鄉務農一定要有熱情,但不是看到什麼作物價格好就搶著種,那只是盲目的熱情。我對於植物的熱情,是想要看它長得好,從種下幼苗到採收果實,還要維持它的生產力,就像養孩子一樣。

以前在科技業,整天看報表和數據,冷冰冰的,做出來的晶圓你也不能摸它,很空虛。現在種田收成的果實,是看得到、摸得到,捧在手上沈甸甸的,那是心血的形狀,也是喜悅的重量。

(王健生/43歲/雲林人/農業生產者)

.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