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Hamas)政治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eh)、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最高階軍事指揮官舒庫爾(Fuad Shukr),都在近日接連遇襲身亡,其中哈尼雅更是在德黑蘭「高調」喪命,伊朗及其盟友將矛頭指向以色列,認定以國就是幕後黑手,揚言報復。此情此景,與今年4月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大馬士革,造成包含伊朗聖城部隊(Quds Force)指揮官等8人死亡一事高度相似,隨之而來的將是伊朗新一波報復攻擊。
哈尼雅一死,歐美各國皆陸續表態,直言不希望中東更加緊張,伊朗外交部5日也表示,德黑蘭並不希望升級局勢,但必須懲罰以色列,才能防止以國再次展開類似行動,擴大地區衝突。以色列究竟為何在人質尚被哈馬斯掌握、談判看似正要露出曙光之際,特意在德黑蘭炸死哈馬斯領導人?它和伊朗各自在打什麼算盤?
壹、納坦雅胡政府的可能意圖
首先,以色列不排除是以戲劇性的方式重申自身實力,明確告訴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以色列有能力在任何地方、殺死任何威脅它的人,包含沒動手但給予授權並支持者。再者,以色列若是在加薩殺死哈馬斯的要角,或是在黎巴嫩殺死真主黨的指揮官,都還算合理,但哈尼雅卻是在伊朗新總統就職後不久,就於德黑蘭被殺,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甚至無關正義、報應或算帳,而是關於情勢升級的挑釁。
如果是為了暴露伊朗的弱點,並藉由炫耀伊朗情報機構被滲透的程度,來羞辱德黑蘭,理論上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以色列卻讓伊朗別無選擇,只能報復,把升級情勢的鍋甩給伊朗。至於伊朗要怎麼報復、範圍多大都還是問號,必須確保報復目的有達成,又能控制事態升級;而且對伊朗來說,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局勢升級,並以某種方式牽涉到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美國是不情願地被捲入,它的攻擊都很可能會損害到伊朗的軍事資產。
在這層盤算下,若說以色列沒有認真進行過評估,純粹基於出氣的動機而不計後果,這個思維可能有點太簡單了。特別抗議納坦雅胡無能的示威遊行,持續在以色列境內舉行,加上11月就是美國大選,以色列此時作出這種攻勢,除了能幫助納坦雅胡,從去年10月7日事件的咎責聲浪中稍微被拉開以外,對於主張和平訴求的美國民主黨也會是打擊,畢竟拜登政府與納坦雅胡政府對於加薩人道危機的看法,一直就不夠一致,儘管拜登表面上仍然說支持以色列自我防衛。
既然如此,誰是局勢升級的既得利益者?是已聲明不想要中東衝突擴大的美國、伊朗,還是納坦雅胡政府?著實值得深思。
貳、伊朗的報復-比例原則的拿捏
再來,就是伊朗會怎麼報復的問題。伊朗的報復已猶如箭在弦上,只在於會選什麼時候射出去,特別現在還被以色列在自己的首都殺掉哈尼雅,德黑蘭顯然不可能再相信,自己4月時針對以色列的大規模空襲,就足以震懾以色列了,對方的施襲目標,都已經從大馬士革一個所謂的外交設施,升級到伊朗的首都了。
因此,這意味著伊朗這次的報復火力可能會增加,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並結合鄰近地區,與以色列敵對的代理政權或團體之火力,同時也將考驗伊朗協調遠程火力打擊的能力。如果伊朗在下一輪打擊時,更換其他更先進的中程彈道飛彈,甚至測試所謂的「高超音速」法塔飛彈(Fattah missile),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得設法符合比例原則,即在一定的範圍、可控的情況下,持續向對方展示敵意。以4月的報復襲擊來說,伊朗使用了上百枚中程彈道飛彈,據悉其中約一半都沒成功射出或擊中目標,既讓自家國民覺得「報復到了」(政治成果),又要讓對方覺得「好像還好」,所以這就是伊朗要拿捏的地方,而這些規劃是需要時間的,包含與各方的協調,所以才沒有立刻、馬上報復回去。否則,要是貿然導致以色列人死亡,或是損壞以色列關鍵基礎設施、軍事基地,導致以色列用更激進的方式回應,將進一步加劇地區衝突。
叁、國際政治的常態遊戲
綜合上述,其實這就是國際關係中慣常的「game to play」,一來一往。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通常很難有結果,應該說「也不能」有個結果,所以代理人戰爭、主權爭議地區的長久衝突才如此盛行,伊朗沒有直接在上一次行動正面硬剛以色列,以色列也沒直接讓4月的飛彈就落在伊朗的政治場所,而是所謂的「附屬設施」。
此外,正是因為各政黨、政治人物追求的利益並不相同,很多地緣政治上的衝突,也只能一直是個無解的局,即便有明確的、相對好的解決方案擺在那。
舉以色列為例,如果納坦雅胡將他自己的政治生存利益,置於美國甚至以色列本身之上,那他拒絕兩國方案、建立有力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一事也在預料中,雖然這是它鞏固美國-以色列-阿拉伯聯盟,並在軍事和政治上,孤立伊朗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路徑,但他若要這麼做,就得拿自己的政治生涯冒險,這顯然會得罪他那些極右翼的盟友,這些人完全不會想要和巴勒斯坦人達成任何協議。
這裡帶出的另一個隱憂是:即使伊朗懂得遵循比例原則,實施有限度、「雷聲大雨點小」的報復打擊,但若納坦雅胡政府繼續兵行險著、手段強硬,堅持以自己的方式,收割想要的政治成果,仍難保不會有真的擦槍走火的一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壹、納坦雅胡政府的可能意圖
首先,以色列不排除是以戲劇性的方式重申自身實力,明確告訴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以色列有能力在任何地方、殺死任何威脅它的人,包含沒動手但給予授權並支持者。再者,以色列若是在加薩殺死哈馬斯的要角,或是在黎巴嫩殺死真主黨的指揮官,都還算合理,但哈尼雅卻是在伊朗新總統就職後不久,就於德黑蘭被殺,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甚至無關正義、報應或算帳,而是關於情勢升級的挑釁。
如果是為了暴露伊朗的弱點,並藉由炫耀伊朗情報機構被滲透的程度,來羞辱德黑蘭,理論上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以色列卻讓伊朗別無選擇,只能報復,把升級情勢的鍋甩給伊朗。至於伊朗要怎麼報復、範圍多大都還是問號,必須確保報復目的有達成,又能控制事態升級;而且對伊朗來說,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局勢升級,並以某種方式牽涉到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美國是不情願地被捲入,它的攻擊都很可能會損害到伊朗的軍事資產。
在這層盤算下,若說以色列沒有認真進行過評估,純粹基於出氣的動機而不計後果,這個思維可能有點太簡單了。特別抗議納坦雅胡無能的示威遊行,持續在以色列境內舉行,加上11月就是美國大選,以色列此時作出這種攻勢,除了能幫助納坦雅胡,從去年10月7日事件的咎責聲浪中稍微被拉開以外,對於主張和平訴求的美國民主黨也會是打擊,畢竟拜登政府與納坦雅胡政府對於加薩人道危機的看法,一直就不夠一致,儘管拜登表面上仍然說支持以色列自我防衛。
既然如此,誰是局勢升級的既得利益者?是已聲明不想要中東衝突擴大的美國、伊朗,還是納坦雅胡政府?著實值得深思。
貳、伊朗的報復-比例原則的拿捏
再來,就是伊朗會怎麼報復的問題。伊朗的報復已猶如箭在弦上,只在於會選什麼時候射出去,特別現在還被以色列在自己的首都殺掉哈尼雅,德黑蘭顯然不可能再相信,自己4月時針對以色列的大規模空襲,就足以震懾以色列了,對方的施襲目標,都已經從大馬士革一個所謂的外交設施,升級到伊朗的首都了。
因此,這意味著伊朗這次的報復火力可能會增加,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並結合鄰近地區,與以色列敵對的代理政權或團體之火力,同時也將考驗伊朗協調遠程火力打擊的能力。如果伊朗在下一輪打擊時,更換其他更先進的中程彈道飛彈,甚至測試所謂的「高超音速」法塔飛彈(Fattah missile),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得設法符合比例原則,即在一定的範圍、可控的情況下,持續向對方展示敵意。以4月的報復襲擊來說,伊朗使用了上百枚中程彈道飛彈,據悉其中約一半都沒成功射出或擊中目標,既讓自家國民覺得「報復到了」(政治成果),又要讓對方覺得「好像還好」,所以這就是伊朗要拿捏的地方,而這些規劃是需要時間的,包含與各方的協調,所以才沒有立刻、馬上報復回去。否則,要是貿然導致以色列人死亡,或是損壞以色列關鍵基礎設施、軍事基地,導致以色列用更激進的方式回應,將進一步加劇地區衝突。
叁、國際政治的常態遊戲
綜合上述,其實這就是國際關係中慣常的「game to play」,一來一往。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通常很難有結果,應該說「也不能」有個結果,所以代理人戰爭、主權爭議地區的長久衝突才如此盛行,伊朗沒有直接在上一次行動正面硬剛以色列,以色列也沒直接讓4月的飛彈就落在伊朗的政治場所,而是所謂的「附屬設施」。
此外,正是因為各政黨、政治人物追求的利益並不相同,很多地緣政治上的衝突,也只能一直是個無解的局,即便有明確的、相對好的解決方案擺在那。
舉以色列為例,如果納坦雅胡將他自己的政治生存利益,置於美國甚至以色列本身之上,那他拒絕兩國方案、建立有力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一事也在預料中,雖然這是它鞏固美國-以色列-阿拉伯聯盟,並在軍事和政治上,孤立伊朗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路徑,但他若要這麼做,就得拿自己的政治生涯冒險,這顯然會得罪他那些極右翼的盟友,這些人完全不會想要和巴勒斯坦人達成任何協議。
這裡帶出的另一個隱憂是:即使伊朗懂得遵循比例原則,實施有限度、「雷聲大雨點小」的報復打擊,但若納坦雅胡政府繼續兵行險著、手段強硬,堅持以自己的方式,收割想要的政治成果,仍難保不會有真的擦槍走火的一天。
更多「以巴戰火再起」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