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美食常讓外國饕客流連忘返,文史作家曹銘宗今(2)日在文化部「台灣味-流動的傳統」展館開幕記者會,分別介紹珍珠奶茶、牛肉、芒果、虱目魚、蚵仔等本土食材與料理,另外交通部長李孟諺、台灣觀光協會榮譽會長葉菊蘭等人也有親自到場體驗「筷夾人」遊戲,以及品嚐鮮蒸蝦仁肉圓、山海豆花等美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年一度的全台經典美食與遊程的「2024台灣美食展」8月2日至5日一連4天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登場,李孟諺、葉菊蘭、曹銘宗、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觀光署長周永暉、國立台灣博物館長洪世佑、國立台灣美術館副館長汪佳政、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秘書張錦莉、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江瑞燐、台灣觀光協會長簡余晏、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翁佳音、中華美食交流協會廚師代表等人出席文化部「台灣味-流動的傳統」展館開幕記者會。

曹銘宗表示,珍珠奶茶源於17世紀東南亞進口西米谷,18世紀以木薯粉做成的白色粉圓,看起來很像「西國米圓」,到了1950年代至1980年代台灣顛覆紅茶熱飲的傳統,泡沫紅茶蔚為風潮,而在1980年代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粉圓,並陸續增加木薯粉為粉圓(珍珠)原料,現今已成為攻略全球味蕾的台灣原創美食。

曹銘宗指出,牛肉源於荷蘭時期開始引進黃牛、水牛,到了漢墾時期,牛在早期台灣被視為靈性動物,人們視吃牛為禁忌,固有「毋食牛犬,功名袂顯;食了牛犬,地獄難免」等俗語,而在日本時期引入西餐廳,菜單上可見牛排、燉牛肉、牛肉湯,至於戰後時期,紅燒牛肉麵的出現逐漸帶動台灣人吃牛的風氣。

曹銘宗提到,原產於印度的芒果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引入台灣,到了1954年農復會(農委會前身)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愛文、凱特、海頓等品種,而在1960年代起,芒果本地育種蓬勃發展,培育成功的金煌芒果等超過百種的品種,雖風味各異,均甜美誘人。

曹銘宗說明,虱目魚則是台灣居民原本就會捕食海邊的野生虱目魚,後來自南台灣發展出虱目魚養殖文化,但虱目魚養殖最早自何時開始?常說法為始於400年前的荷蘭時期自東南亞地區傳入,也可能始於更早的「漳泉潮文化圈」或「南島民族文化圈」,更不排除台灣先民自行發展出養殖技術。

至於魚名「虱目魚」、「麻虱目」從何而來?曹銘宗補充,常見說法有自魚的脂性眼瞼衍生「塞目」的台語諧音,或者大航海時期傳入的西班牙語「sábalo」,不過以庶民觀點,農民早年撈取野生虱目魚苗,見其全身透明、兩個眼睛像黑點,有如蝨子(虱子),故有「虱目」之說,有可能因為當時常見的虱子叫「目虱」而稱「木風虱」,後來轉為諧音「麻虱目」,此說符合形音義名源更具說服力。

曾銘宗表示,蚵仔源於1797年太平洋牡蠣命名發表,台灣所培育、食用的蚵仔一直被認為是太平洋牡蠣,到了1819年葡萄牙牡蠣以歐洲的標本被發表,而在2016年透過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的研究,才發現台灣的蚵仔與「葡萄牙牡蠣」為同種,推測蚵仔隨著大航海時代的船舶到歐洲,拓殖後被命名,其種原中心應是台灣。

▲ 李孟諺、周永暉、王時思等人蒞臨台灣美食展合照。(圖/記者林則澄攝,2024.08.03)
▲ 李孟諺、周永暉、王時思等人蒞臨台灣美食展合照。(圖/記者林則澄攝,2024.08.03)
另一方面,李孟諺、葉菊蘭等人也有親自出席記者會,巡禮體驗「筷夾人」遊戲,透過筷子夾取乒乓球進行速度比拚,以及品嚐芒果冰、鮮蒸蝦仁肉圓,還與羅家古早味、山海豆花、儂來餐廳、精膳食馨天下、滬舍餘味餐館等店家合影,享用他們招待的台灣道地等美食。

▲李孟諺、葉菊蘭等人體驗「筷夾人」遊戲。(圖/記者林則澄攝,2024.08.03)
▲李孟諺、葉菊蘭等人體驗「筷夾人」遊戲。(圖/記者林則澄攝,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