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棒球聖地之稱的甲子園棒球場,在8月1日迎來啟用百年。在這百年間,該球場作為春季與夏季高中棒球選手的殿堂,不少球兒在此地揮汗、飲恨與歡笑。該球場同時也是日本職棒阪神虎隊的主場,長年匯聚高人氣。官方也在當天舉辦盛大的紀念儀式,並由阪神虎及讀賣巨人當天來比賽,紀念球場完工百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談起甲子園球場,許多台灣棒球迷也不陌生,其實推算歷史,早在1924年的台北商業(現在的台北商業大學)就在此比賽。1925年當時,來自花蓮的「能高團」遠征日本本土,原住民首次在甲子園球場亮相,隨後不少來自花蓮的原住民學生進入關西的平安中學就讀後,持續馳騁在該球場,包括在1931年奪下冠軍的嘉義農林等,百年來也有不少台灣人在這聖地上留下足跡。

當年建造甲子園球場的發想者,正是母公司阪神電鐵的代表取締役三崎省三,他在1890年代留學美國,就讀電器工學時,即見識到當時美國棒球場與其他各式運動場的繁盛,並在心中立下誓言,要將這樣的高水準運動場蓋在日本本土。

描繪藍圖到付諸實施

回國後,三崎加入阪神電鐵工作,一方面在交通與鐵道建設上貢獻所學外,也開始自己畫起草圖,早約在甲子園於1924年啟用的16年前,就有不少當時他幻想的球場草圖原稿。等到1922年他就任代表取締役後,就買下當時還是低窪地的現今甲子園附近土地,開始一步步展開自己夢想藍圖的建設工作。

甲子園球場在1924年春天動工,僅花了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就完工,並迅速地在8月1日啟用,迎接當年夏季賽事,來自台灣台北商業不僅首次站上甲子園球場,隊伍的田子榮一更敲出甲子園啟用後的第二發全壘打。賽事開幕的第三天就吸引超過5萬人入場觀戰,在當時可說是見證棒球早期的繁榮時刻。1934年時,當時的巨星貝比魯斯也曾經在這球場跟日本聯隊打交流賽。

甲子園不只是平民趨之若鶩的棒球聖地,就連皇室家族成員亦是在球場留有足跡。現今的天皇,在1988年當時還是昭和天皇尚未駕崩的「浩宮」時代時,就曾經擔任甲子園開幕戰的開球嘉賓。

當時身穿白色襯衫、打著領帶穿著皮鞋的浩宮,謹慎地向對方、來自茨城縣常總學院的第一棒投出首個開球。而當時站在打擊區的第一棒,正是後來加入讀賣巨人隊的名二壘手仁志敏久。雖然浩宮的開球挖了小地瓜,在本壘前先落了下來,但仍是引來滿場激情的掌聲。

與時俱進中保持傳統

甲子園球場雖然邁入百年,但時至今日仍是相當與時俱進的球場。走入球場內,相當清潔的衛生設施、大面液晶電視、整齊劃一的通道指引等。場內的黑土更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有專人調配、試跑,純天然的草地培養等更是要倚賴旗下的園藝公司不間斷地澆水、施肥與鋤草,維持最佳狀態。

其中對於歷史傳承,甲子園也絲毫不怠慢,球場附近設有歷史館,球迷可從照片回顧賽事第一屆至今一百多年的軌跡外,還能前往球場中外野參觀,親自體驗球場的震撼力。能將歷史保存地如此完整,不得不承認在文史保存上,台灣上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

甲子園不僅成為棒球聖地的圖騰,日本的高中文化中也應運而生如「跳舞甲子園」、「漫畫甲子園」等用語,用作高中生其他大會的代稱。甲子園一直以來因為夏季炎熱的關係,常常有建議希望能增設屋頂、甚至將其「巨蛋化」等,但官方為了保持當時的原樣,至今只在有限地範圍進行改修。

一方面保存了一百年前當時的樣態、但是走進球場後卻又能感受到各種新穎地設施。就如同美國職棒大聯盟紅襪隊的芬威球場般,甲子園球場的常春藤,自從落成以後就一直不斷生長,至今已然爬滿牆外。這座老球場生生不息、在邁入下個百年之際,儼然已成為日本棒球不滅的精神象徵。


●作者:鄭仲嵐/駐日本東京記者。1985年生。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過去任職台灣的電視臺,現定期供稿給BBC中文、德國之聲中文與鳴人堂、關鍵評論網等台灣媒體。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