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2歲男性在工作中突發劇烈頭痛並昏迷,送至急診後,發現他腦中有動脈瘤且已破裂,導致大量出血,雖緊急進行減壓、清除血塊和動脈瘤夾除手術,仍於2週後死於腦幹衰竭,醫師細查病史,才發現他的父親也是在40多歲因腦動脈瘤破裂過世;醫師說,若有動脈瘤家族史或三高疾病,最好從40歲起定期進行大腦核磁共振檢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脈瘤成因 可能先天血管缺陷、基因缺陷
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達說,動脈瘤成因可溯源至胚胎時期,可能先天血管有缺陷,抑或基因缺陷,統稱「結締組織疾病」,若後天又沒有好好照顧血管健康,發生高血壓、膽固醇囤積等,血管壁便會凸起像吹氣球般的動脈瘤。

林志達指出,腦動脈瘤治療最難處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一般頭痛若進行電腦斷層檢查,並無法看到動脈瘤,至少要接受必須施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或不必打顯影劑的核磁共振檢查,才有機會揪出動脈瘤,診斷率可達80~90%,

此外,若是比較小的動脈瘤,則需要數位減像血管造影檢查(DSA)、也稱為「腦導管」才能發現,診斷率則高達99%。

醫提醒這族群 40歲後做大腦核磁共振檢查
林志達表示,只要動脈瘤沒破,都有機會用微創(0.5公分或更小)傷口進行血管內栓塞手術治療,這與民眾熟知的心導管治療基本相同,而近幾年更出現新寵兒,即血流導向裝置,其為密網結構,由微細鉑合金及鈷銘合金的金屬絲編織而成,經微導管遞送到動脈瘤的位置後,可跨越動脈瘤的兩端並覆蓋動脈瘤,進而減低血流入動脈瘤,待3個月至半年左右,血管內皮細胞將逐漸攀附血流導向裝置,完成內皮化作用後,動脈瘤便會完全閉塞。

與傳統的線圈栓塞治療相較,林志達說,此療法較不會有復發或破裂風險,且手術隔天便可出院。

林志達提醒,民眾如有動脈痛家族史、結締組織疾病或三高病史,建議40歲後可安排大腦核磁共振檢查,因為動脈瘤破裂產生的後遺症雖可怕,卻是可以早期發現並治癒的疾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