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滿65歲退休後,曾因睡不好到診所就醫並服用安眠藥,後又因肩膀疼痛使用許多止痛藥,但沒有明顯改善,生活也提不起勁,擔心自己是否罹患重大疾病,後來到大醫院詳細檢查,確定身體沒問題,轉診到精神科,最後確診憂鬱症,經規律服藥,身體疼痛敏感度明顯降低,也不再擔心身體有重病,生活品到明顯改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張芳瑜說,退休族群是憂鬱症高危險群,據國外統計,平均每100位長者10人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人符合憂鬱症診斷,其中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出1倍,排除遺傳,致病原因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與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另自我要求高、情緒常緊繃、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者也是好發族群。

台中市一名失智老婦意外走失,見到兒子第一句話卻是關心吃飽飯了沒,讓兒子感動不已。(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未治療可能演變成失智症。(示意圖/取自pexels)
張芳瑜提到,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已失智又未治療憂鬱症,將加速退化程度。

此外,由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有許多症狀重疊,因此長者憂鬱症評估必須更完整,須涵蓋抽血檢查排除內外科疾病、藥物、營養的等影響,還要有醫師會談評估,治療則以血清素藥物為主,若病人為第一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1年治療,直到病情穩定,但若已反覆發病3次以上,建議拉長時間,至少治療3年。

張芳瑜表示,國外統計指出,在65歲以上長者中,有自殺企圖者平均每4人會有1人死亡,而一般高齡族群約6%有自殺想法,因此長者的情緒亟需重視,呼籲民眾應於退休前預先規劃未來生活,藉由規律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並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同時戒除菸、酒,對於預防憂鬱症會有一定幫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