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退化痛到跛腳!「脊骨矯治療法」減痛 手法輕柔五十肩救星

▲脊骨矯治療法有別於傳統傷科,以輕柔、搖晃的手法進行治療。(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脊骨矯治療法有別於傳統傷科,以輕柔、搖晃的手法進行治療。(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50多歲女性髖關節退化,導致鼠蹊疼痛,走路一拐一拐,雖進行復健治療效果有限,後來到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接受傷科針灸,疼痛,仍反覆痠痛,於是採用「脊骨矯治療法」,針對痛處進行旋轉、牽扯,每次約15~20分鐘,3次後終於有明顯改善,不但疼痛頻率下降,走路步態也轉為穩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逾5億人有骨關節炎 最常見膝關節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部針傷科主任黃敬仁說,根據世衛組織2019年統計,全球約5.28億的人有骨關節炎問題,最常見於膝關節,其次是髖關節與手關節,主要影響55歲以上人群,其中60%為女性,風險因素包含關節損傷、過度使用、年齡增長和過重。

另根據衛福部資料,70歲以上長者多數有退化性關節炎,主因是關節軟骨過度使用、滑液分泌異常,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產生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嚴重會造成骨刺與關節變形,進而影響活動能力。

黃敬仁表示,中醫傷科手法能快速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產生的疼痛,而傳統的傷科治療如推拿、按蹻、關節調整等,可使身體肌肉與骨骼錯位、痠痛暫時緩解,但人的姿勢有慣性問題,因此復發頻率較高,若需進一步改善,則得藉由針灸或脊骨矯治療法。

針對脊骨矯治療法,黃敬仁說,有別於傳統傷科治療方式,以輕柔、搖晃的手法,將錯位的肌肉、筋膜與骨頭,還原至身體結構該有的位置,以助患者回歸身體系統平衡,適合有關節受傷、肌肉痠痛、腰椎勞損、脊椎小面關節錯位與髖關活動障礙的患者。

上半身脊骨矯治 「五十肩、媽媽手」救星

此外,上半身的脊骨矯治針對五十肩、媽媽手這類肌肉痠痛問題,效果特別顯著,因為治療過程能同步調整骨頭、肌肉和筋膜;下半身療法主要針對髖關節肌肉的病症,包括扭傷、拉傷或閃到腰等,藉由下肢調整可使肌肉的位置還原。

黃敬仁指出,相較於傳統傷科治療動作僅約1~2分鐘,可瞬間將錯位骨骼回歸正常位置,脊骨矯治療法的手法相對輕柔,每次治療過程約需20分鐘。

黃敬仁也說明,若患者已施行脊椎骨釘固定手術,礙於脊椎或骨關節已被固定,施以此療法效果有限,並提醒接受治療的病人,平時坐姿、站姿,走路姿勢都需調整,以免肌肉骨骼因為習慣的姿勢或動作,再次恢復到調整前的狀態,另劇烈運動也需暫停3週以上,以免療效打折。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