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之問」直搗台籃隱憂 職籃生態應該更多的保護本土鋒線?

▲林書豪質疑本季P.League+最佳陣容評選機制引起討論,他批評年度獎項給的「亂七八糟」,更點名周桂羽:「場均不到8 分⋯」不該入選其中第一隊。(圖/新北國王提供)
▲林書豪質疑本季P.League+最佳陣容評選機制引起討論,他批評年度獎項給的「亂七八糟」,更點名周桂羽:「場均不到8 分⋯」不該入選其中第一隊。(圖/新北國王提供)

記者黃建霖/專題報導

「林書豪之問」成為這個暑假開始前,台灣職籃最熱門的話題。周桂羽應該不應該出現在年度第一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只是就P.League+的「規則」來看這次的評選,他並不是很離譜的答案。這樣的結果顯現的是兩個問題:第一是聯賽規章應該該不該修訂,以及本土鋒線球員未來的培育機制是否應該有所調整?這樣的討論可能遠比誰進第一隊更有意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聯盟規則使然 周桂羽入選第一隊其實並不奇怪

林書豪質疑這次投票結果的論點在於兩個:富邦勇士本季戰績不佳,以及周桂羽個人數據並不算出色,我認為這個質疑是合理的,因為NBA在年度最佳陣容的評比上,也幾乎是綜合團隊和個人表現來票選。只是台灣籃壇的生態畢竟不同,主要體現在洋將比賽影響力太大以及本土前場發揮空間太少上。

以這次投票來說,PLG聯盟中符合投票資格的前場只有26人,其中有9人是洋將,沃許本、強森、布依德、密克斯、克拉、塞瑟夫、伯朗、吉爾貝克、霍立飛,這9名球員也霸佔了該名單榜上得分和籃板的前9名,所以若要談論比賽影響力,那人選毫無疑問應該就要由這些人中選出。

然而聯盟有保護本土球員的美意,因此年度第一隊和年度第二隊都只能有一名洋將,除此之外年度MVP及年度洋將必須列入年度第一隊,另外可再選1名外籍球員(洋將)列入年度第二隊,媒體也可依據個人選擇投「前場4人與後場6人」或「前場6人與後場4人」或「前場5人與後場5人」,在這些機制催化下,最終產生了這樣的結果,若了解這些投票規則,這應該不是讓人意料之外的事。

今年本土後場球員發揮出色,所以年度陣容競爭激烈,與之相反的是前場球員因為機會變少,影響力明顯沒有那麼出色。忻沃克、張伯維和周桂羽是其中表現最亮眼的球員,忻沃克在個人數據和團隊戰績上的很出色,他若入選第一隊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前面提到的機制問題,增加了一些變數,再加上3名球員也沒有質量上的差距,最終周桂羽雀屏中選,這就是規則下的結果,應該要予以尊重,而不是怪罪於媒體投票。

▲在年度第一隊方面,後場年度MVP盧峻翔(生涯第2次)、前場年度洋將沃許本(生涯首次)入列,另外後場加上本季同樣表現精采的福爾摩沙夢想家的林俊吉(生涯首次)和新竹御頂攻城獅的高國豪(生涯首次),再搭配前場有本季表現破繭而出的臺北富邦勇士的周桂羽(生涯首次)。(圖/PLG提供)
▲在年度第一隊方面,由盧峻翔、沃許本、林俊吉、高國豪和周桂羽獲選,這樣的票選結果引起了外界討論,林書豪更是在節目上批評,質疑周桂羽在這份名單中的合理性。(圖/PLG提供)
聯盟生態改變 前場發揮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由於洋將的能力太過強勢,再加上這一季有一段時間流行擺「雙大」,聯盟本土前場球員的影響力這一季大幅降低,特別是在特別是在本土長人,幾乎完全失去上場機會。上一季入選年度第一隊的曾祥鈞,本季上場時間只剩15分鐘。

另一個原因是,聯盟本土鋒線的技術能力普遍沒到職籃要求,現代籃球講究技術的全面性,要盡量能支援場上多個位置,純搖擺人射手和純內線球員很容易就被取代了。這樣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最近幾年職籃表現亮眼的新人幾乎都是後衛,因為台灣籃壇比較要求後場技術,後者在學生籃球階段個人技術就經過打磨,而前場則不然,常常是到了大學才開始慢慢「轉型」,而一有不順又回到原本的打法,進入到職籃後同樣的身高去打3、4號完全沒有優勢。

忻沃克、張伯維和周桂羽其實某種意義上都是後衛型球員,這就說明了台灣籃球目前的鋒線戰力有多匱乏。未來這種情形還會更加嚴重,本土3號可能除了要能投籃之外,還要有面框攻擊的能力才能得到穩定的時間,不然恐怕會直接被後衛搶走工作,今年FMVP李愷諺基本上很長時間都是在打2、3號這個位置,台灣職籃季後賽的3號攻防幾乎都是看後衛,高強度的比賽中本土前鋒上不了檯面。而本土長人的形勢更嚴峻,除非是有意培養,不然在輪換中都要打到替補尾巴了。

一名聯盟高管針對這個問題,曾這樣分析張鎮衙、陳范柏彥和林信寬這3名被受期待的年輕前鋒:「張鎮衙的優勢當然就是他的身高和投射,陳范則是他的爆發力和體能,林信寬則擁有三人之中最好的面框技術,他們各有所長,但進入到職籃聯盟之後,純射手很容易就被守住,身高在這個位置上優勢意義也不大;爆發力也是同樣的問題,黃種人動態天賦如何都勝不了洋將,這就是事實;反而你擁有好的技術,在位置上擁有調整性,可以向上打,在場上也可以有更多作用。」

▲林信寬此戰上場23分鐘,投進4顆3分球、全場攻下20分,追平聯盟季後賽新秀單場3分球紀錄。(圖/台啤雲豹提供)
▲林信寬技術全面,在職籃的發展前景明顯更好。(圖/台啤雲豹提供)
聯盟該從規則上保護本土前場?來自別國聯賽的聲音

關於本土前場的養成,去年外界就已經有開始要設定規則來保護聯盟長人的聲音了,許多中華隊前輩給予的建議也是「要給他們多打」,只有在實戰中鍛鍊,才可能讓他們成長。

然而若站在職籃整體實力的成長上,「給予本土球員保護」這樣的論點,並不總是得到認同,今年在東超聯賽全勝封王的日本B聯賽千葉噴射機隊總教練John Patrick在回答此問題時,就認為自由競爭才是王道。

「這是一個大問題,在德國,我們曾經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之前我們只讓2名外籍球員同時在場上,聯賽沒有太大的進步,現在場上常常有6名美國人。在日本職籃,也曾經只允許每一隊場上只能有一名洋將,現在我們場上可以擺3名洋將,我認為這使得國內球員必須表現出更高的水平。」

Patrick認為競爭越強越好,才會迫使球員進步,「我的兩個兒子也是職業球員,他們是德國人,他們現在必須與最好的球員競爭,他們會變得更好。所以當聯賽增加場上外籍球員名額時,我認為這會提高整體競爭水平。」

Patrick的說法充滿優勢劣敗的適者生存論調,適不適合台灣籃壇要打上一個問號,因為如果無限制開放,我們的本土前場球員目前根本不可能經受的了「外來種」的競爭,恐怕會直接滅絕。

但是,John Patrick的話卻可以作為參考,台灣職籃未來是不是要在洋將使用上有更多限制,甚至是倒退回去以前的時代?國外的專業看法似乎不那麼認為。

關於這樣的聯賽規則上的討論,必須要要多多益善,才可能產生健全的體制,提升整體發展的同時,去保護台灣年輕前場球員成長。不過今年夏天新聯盟看起來已即將成立,屆時關於規章的修訂又是大工程,恐怕也很難討論到這樣細微的方面上,會不會全盤捲土重來,就只能邊走邊看了。

「林書豪之問」不應該變成純粹的球員和媒體之間的衝突罵戰,這實際上是很有意義的話題。但是台灣一直不缺點出問題的人,但重點是怎麼解決問題?我個人並不看好這樣的問題可以在近期得到解決,明年同樣關於「XXX為何入選」的質疑恐怕只是換個聯盟再發生。

▲曾祥鈞進帳11分、14籃板,是兩隊唯一達到雙位數的本土球員。(圖/聯盟提供)
▲曾祥鈞去年是PLG年度第一隊成員,今年上場時間卻下滑超過10分鐘,個人發揮也差強人意。(圖/聯盟提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