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川辯論登場在即!日經分析兩人「對台立場」:一個模糊一個清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於美國時間27日晚間進行本次美國總統大選首次辯論,《日經亞洲》在拜川辯論前,特別分析比較了兩人對中國與台灣政策的立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於美國時間27日晚間進行本次美國總統大選首次辯論,《日經亞洲》在拜川辯論前,特別分析比較了兩人對中國與台灣政策的立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記者倪浩軒/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即將於美國時間27日晚間進行本屆美國總統大選首次辯論,這也是美國大選史上第一次在6月就舉行辯論。美國大選不僅關乎美國內政,對於全球地緣政治也會帶來重大影響,尤其台海議題更是牽動美中台關係的焦點所在。對此,《日經亞洲》在拜川辯論前,特別分析比較了兩人對中國與台灣政策的立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川普對台政策缺乏一致性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有分析人士認為,川普只是把台灣當成迫使中國讓步的籌碼,實際上根本不在乎台灣。(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經亞洲》報導首先整理川普執政期間的表現,認為川普的對台政策缺乏一致性。舉例來說,2016年12月初,川普接受了時任我國總統蔡英文的賀電,這是自1979年以來,美國總統或總統當選人與台灣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會談。

幾天之後川普更表示,美國不一定要堅持其長期「一個中國」的立場,示意美國近四十年的政策可能發生轉變。然而,到了2月9日,就職不久後的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在電話中川普表示他將遵守一個中國政策。

有分析人士認為,川普只是把台灣當成迫使中國讓步的籌碼,實際上根本不在乎台灣。但也有看法認為,川普是有意採取模糊立場,川普在2023年7月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表示,他不想透露重返白宮後是否會保護台灣免受中國侵略,因為這種明確性會限制他的選項。川普直言,「如果我回答了這個問題,會讓我的談判處境變得非常糟糕。」

拜登曾4度公開表示美軍將保衛台灣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如果胡塞武裝組織持續攻擊行為,美國還會做出更多回應。(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拜登曾4度在公開場合表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軍將保衛台灣。(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經亞洲》報導接著整理拜登執政期間的表現,指出與川普的模糊不同,拜登曾4度在公開場合表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軍將保衛台灣。

拜登在2021年8月和10月表示,美國有「承諾」保衛台灣。根據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如果台灣遭受威脅因而危及美國利益時,總統和國會應決定美國如何採取適當行動應對任何上述危險。拜登的立場打破了慣例。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奉行「戰略模糊」政策,中國和台灣都無法確定美軍會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台海戰爭,從而嚇阻雙方採取改變台海局勢現狀的行動。

拜登的明確立場也正在影響美軍高層,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在今年2月的任命聽證會上,並沒有像他的兩位前任那樣為「戰略模糊」的有效性辯護,帕帕羅表示,「對聯合部隊來說沒有模糊之處,有的只是台灣關係法中包含的明確任務。」帕帕羅言明,美國將在緊急情況下向台灣提供援助。如果拜登再次當選,他很可能會保持這種明確性。

若川普重返白宮會發生什麼?

《日經亞洲》報導也分析了若川普重返白宮的展望,川普任內最後一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近日投書《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文中延續了川普的戰略模糊立場。一方面,歐布萊恩提議邀請台灣參加一年一度的環太平洋軍演。但另一方面,歐布萊恩也表示,如果台灣想要得到美國的支持,就應該採取更多行動,包括增加國防開支和擴大徵兵。

川普若再次執政,是否會削減美國對烏克蘭戰爭的金援與軍援,改而專注於印太地區,將是一個主要的觀察重點。前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日前在一場智庫的研討會上表示,拜登對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的軍援補充撥款計畫的優先順序是錯誤的,「應該倒過來。為第一島鏈提供600億美元,為烏克蘭提供100億美元」。第一島鏈是指鄰近中國,北起日本、連接台灣和菲律賓的諸多島嶼,被視為是美國外交政策中圍堵中國的第一道防線。而目前外界普遍預期,若川普勝選,柯伯吉將成為政府中負責國安職務的要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