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6月台北人熱到想搬家!「熱島效應」害都市更燙:夏天變長更燒

▲才6月全台氣溫就不斷飆升,尤其大台北受盆地地形影響,感受更加悶熱,「都市熱島效應」是一大主因。(圖/記者張志浩攝)
▲才6月全台氣溫就不斷飆升,尤其大台北受盆地地形影響,感受更加悶熱,「都市熱島效應」是一大主因。(圖/記者張志浩攝)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明明暑假7月才開始,6月全台氣溫卻不斷飆升,尤其大台北受盆地地形影響,感受更加悶熱,甚至有台北民眾已經開始開玩笑稱「要移居、不能住人」;長年觀察「都市熱島效應」的成大教授林子平研究團隊 BCLab 發現,近年北北基桃的「高溫區」已彼此相連,熱島效應導致都市「更熱、更悶、更乾」;對此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皆表示,「地球暖化導致夏天越拉越久是長期趨勢,熱島效應有待更完善的都市規劃和有效的開發土地才能減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熱島效應」是什麼?

陳怡良說明,在高度開發的都會區,因為經濟活動多,排放的熱能相對比郊區較高,包括交通排氣、冷氣散熱、烹飪等等,加上建築林立影響氣流流向,導致氣溫分佈上,某些特定區域在相同的大氣條件下,溫度卻高的明顯,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上,突然出現一座突兀的小島」,因此稱為「熱島效應」。

▲高度開發的都會區,排放熱能較高,導致某些特定區域在相同的大氣條件下,溫度卻高的明顯,稱為「熱島效應」。(圖/臉書粉專「都市退燒」)
▲高度開發的都會區,排放熱能較高,導致某些特定區域在相同的大氣條件下,溫度卻高的明顯,稱為「熱島效應」。(圖/臉書粉專「都市退燒」)
BCLab表示,居住在都會區中,將同時承受氣候變遷及都市熱島的雙重熱壓力,今年6月22日,台北、新北、桃園的高溫有彼此相連而擴大範圍的跡象,都市中高溫區和低溫區的溫差,大約來到攝氏2.4度;這現象與東京都熱島已蔓延60公里的狀況類似,以後要降溫恐怕更加困難。

熱島效應除了對都會區氣溫的直接影響,氣象署海象氣候組長洪景山也提到,熱島效應對降雨區域也有間接影響,以台北的盆地地形為例,一般來說暖濕空氣上升凝結,午後透過熱力作用就會下起雷陣雨,但熱島效應會導致都市像被蓋上防護罩,風被迫轉向,雨區反而往山區集中。

▲天氣配圖、氣象配圖、高溫、夏天、太陽、晴天、馬路、街景。(圖/記者葉政勳攝)
▲居住在都會區中,將同時承受氣候變遷及都市熱島的雙重熱壓力。(圖/記者葉政勳攝)
賈新興提及,台灣過去在梅雨季結束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夏季型悶熱高溫的天氣,不過近年「梅雨季越來越晚開始、提早結束、夏天提早到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些都是地球暖化對氣候的影響,難以在短期改變,因此讓情況加劇的「熱島效應」才需要特別被重視,包括增加綠地、灑水器、建築對氣流變化的影響,都是在進行都市規劃時需要多加考量的元素,「如何更有效替都市散熱,是世界都市化歷程中,絕對不可忽視的考量。」

陳怡良則補充,今年6月就開始出現的連續高溫,主要都是受到太平洋高壓增強影響,加上「偏南風」的環境帶來暖濕空氣,因此感受上特別悶熱,而「梅雨季縮短、夏天變長、溫度越來越熱」等議題,在短期的年與年之間都會有震盪,不會有穩定的趨勢,不過在長期統計上,一年之中「暖的天數」增加明顯,高溫在未來會是越來越棘手的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