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深海找到2億噸「錳結核」!蘊藏珍貴成分 預計2025年開始挖

▲「錳結核」最早是在1870年代才被科學家所發現,主要是由錳氧化物礦物組成,並在海底中沉澱數百萬年所組成,外觀通常是黑色球狀。(示意圖/取自NOAA官網)
▲「錳結核」最早是在1870年代才被科學家所發現,主要是由錳氧化物礦物組成,並在海底中沉澱數百萬年所組成,外觀通常是黑色球狀。(示意圖/取自NOAA官網)

記者潘毅/綜合報導

真的挖到寶!日本昨(21)日宣布,在最東端的小笠原諸島南鳥島附近的深海中,找到了2億噸稀有金屬「錳結核」,位置更恰巧在日本專屬經濟海域之內,因此預計將在2025年進行試驗性開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日本媒體報導,以東京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2016年時就曾發現南鳥島附近有「錳結核」的存在,到了今年4月時,派出調查船到當地進行更深入確認,結果探查後發現,當地海域水深5200公尺,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的海底蘊藏著2.3億噸錳結核。

事實上,「錳結核」最早是在1870年代才被科學家所發現,主要成分為錳氧化物礦物,並在海底中沉澱數百萬年所組成,外觀通常是黑色球狀,組成成分除了鐵、銅之外,還包含少量鈷、鎳等稀有機金屬,並會因附近海底的地質有所變化。

▲多數「錳結核」看起來就像黑色炭球,但其實內部蘊藏著稀有金屬資源。(示意圖/取自NOAA官網)
▲大多數「錳結核」看起來就像黑色炭球,但其實內部蘊藏著稀有金屬資源。(示意圖/取自NOAA官網)
而這次日本發現的著2.3億噸錳結核,經過初步分析發現蘊含的稀有金屬總含量大約分別是61萬噸鈷、74萬噸鎳,而這些成分在製造電動車與智慧型手機都會用到,換算日本國內消費量分別可供應75年與11年,由於日本稀有金屬一直仰賴進口,因此相當具有開採的價值。

因此日本官方預計從2025年起與外國採礦船合作,先進行為期3年的實驗開採,若順利的話就會進行商業化的大規模開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