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痛那痛! 醫揭「肌筋膜疼痛症候群」5大痛處 只靠貼布易惡化 

▲現代人容易痠痛,經常仰賴膏藥貼布減輕症狀,若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未妥善治療,恐惡化為長期疼痛。(圖/記者黃韻文攝)
▲現代人容易痠痛,經常仰賴膏藥貼布減輕症狀,若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未妥善治療,恐惡化為長期疼痛。(圖/記者黃韻文攝)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現代人壓力大又經常久坐不動,不時會覺得這裡痛那裡痛,對此醫師說,這類病人在門診不時提及的症狀為肩膀僵硬、脖子痠痛,甚至手臂痠麻,會以為是肌腱炎或扭傷,但仔細檢查後,才確診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若未妥善治療,僅仰賴反覆使用膏藥貼布減輕症狀,恐惡化為長期疼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症狀,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復康說,多數患者的脖頸、肩胛骨及下背部會發現「壓痛點」,壓痛點的肌肉會特別緊繃,使肌力降低或關節活動受限,且可能發生「轉移部位疼痛」,例如壓痛點在肩膀,但手肘也痠痛,或下背部疼痛,因此病人會感到身體多處持續痠痛及僵硬,甚至發生自主神經症狀,例如流淚、流鼻水或皮膚表面冰冷等。

一般而言,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見的5大疼痛部位,包括頸部、肩胛、腰部、大腿後肌、梨狀肌等。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常見5大疼痛部位。(圖/振興醫院提供)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常見5大疼痛部位。(圖/振興醫院提供)
對於疼痛產生原因,劉復康說明,肌肉表層上有許多微小的感覺神經,一般的肌肉疼痛,刺激會傳達至腦部,不過在某些情形下,例如韌帶受傷、神經壓迫,及持續不良姿勢等,受傷組織會釋放化學物質,啟動肌筋膜上特別感覺神經傳導,將訊息也向上傳導至大腦,從而意識到肌筋膜疼痛。

劉復康指出,治療肌筋膜疼痛以下3種常見療法:

1、壓痛點止痛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如局部冷熱敷、機械式徒手治療、拉筋運動、按摩、電療及運動等,其中間歇性冷凍噴劑加上拉筋運動,及軟組織深層壓力按摩效果最佳,臨床上多半混合使用。

2、病因治療:包括神經病變、肌肉扭傷、肌腱發炎或關節炎等造成的肌筋膜疼痛,必須針對病因正確處置;此外,若為軟組織慢性重覆、多次的微小外傷,或退化組織缺氧所引起,則需進一步找出病因才能治療。

3、病患的自我訓練:學習正確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某一不當姿勢,也可諮詢專科醫師,了解如何正確的運動以輔助治療。

劉復康提醒,若輕忽疼痛,習慣自行使用膏藥貼布,往往會反覆發作,造成治療困難及失敗,而當病患長期疼痛,身體、情緒、經濟等都會受衝擊,恐加疼痛症狀,建議民眾若有此困擾,應盡早諮詢醫師、接受治療。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