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紛爭變「博擊座」!曾玟學籲改名優先座:清楚註明需求族群

▲博愛座爭議再起,苗栗縣議員曾玟學籲改名優先座,清楚註明有需求族群。(圖/記者陳威叡攝)
▲博愛座爭議再起,苗栗縣議員曾玟學籲改名優先座,清楚註明有需求族群。(圖/記者陳威叡攝)

記者呂炯昌/台北報導

博愛座爭議再起,近期頻傳年長者在捷運上以言詞羞辱、動手打人方式逼人讓出博愛座,甚至被網友諷刺博愛座變「搏擊座」,博愛座存廢再度引發熱議。苗栗縣議員曾玟學呼籲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座,清楚註明較有需求的幾類族群,並宣導讓座的原則,並降低一般座位與優先座在空間與外觀上的差異,同樣可減輕乘客的心理負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玟學臉書發文表示,最近幾天時常看到因為博愛座而起的衝突,甚至掌摑逼讓座。關於博愛座是否要取消或改名的討論,其實也算是考古題了。他跟許多人一樣,對於坐上博愛座都感到十分有壓力,不管是坐公車、火車還是高鐵自由座,寧願站著也會先跳過博愛座。

曾玟學說,有幾次他因為相當疲倦加上背包沈重,確認車上幾乎沒有站著的乘客,便在博愛座坐下休息。但每當下一站有人進來時,都會如坐針氈,後來還是趕快起身選擇用站的避免麻煩。所以有時會看到一堆人站著,但車廂裡的博愛座都空著沒人坐的詭異畫面。

曾玟學提議,博愛座的原意是讓有需要的人能優先使用,從英文Priority Seat也可明確看出。針對大眾運輸的博愛座可做三點調整:第一、由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座,清楚註明較有需求的幾類族群,並宣導讓座的原則,光是改名就會有非常大的改變。第二、有些載具的優先座比例可適度進行減少,有些地方確實有調整空間,也避免乘客因為心理壓力不敢坐而導致空間的浪費。第三、降低一般座位與優先座在空間與外觀上的差異,同樣可減輕乘客的心理負擔,後面這兩點當然都得建立在良善的讓位文化上,讓真正有需求的人可使用。

曾玟學認為,台灣人是非常善良且樂於互相幫助的,若遇到有人真的需要或身體不適,只要說一聲,一定都很樂於讓出座位。但若把博愛座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甚至教訓年輕人的無理謾罵,那真的不要覺得每個人都會忍氣吞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