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領族右胸摸到0.5公分纖維囊腫!半年後長大8倍成「最惡乳癌」

▲許瑋甯在《不夠善良的我們》中一幕坐在博愛座上被逼讓座,崩潰向陌生人自揭得到乳癌「沒有力氣站起來」,惹哭不少人。(圖/翻攝自愛奇藝)
▲許瑋甯在《不夠善良的我們》中一幕坐在博愛座上被逼讓座,崩潰向陌生人自揭得到乳癌「沒有力氣站起來」,惹哭不少人。(圖/翻攝自愛奇藝)

記者周淑萍/綜合報導

近日關於「博愛座」的議題吵得火熱,台灣夯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催淚一幕,正是女主之一Rebecca被宣告罹患乳癌後,身體不適坐在捷運「博愛座」,卻遭人責罵逼讓座,讓她崩潰拿出紙寫上「我是乳癌患者」,這一幕看哭不少人,同時也反映出乳癌患者的困境。國內女性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有位粉領族原本右胸僅為0.5公分纖維囊腫,不料,不到半年再檢查就被確診為「最惡乳癌」三陰性乳癌,腫瘤變成4.2公分,在自費「免疫藥物」的治療下,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她感嘆:「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免疫藥物,手術腫瘤可能縮得更小,抗癌路上也少些折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最新統計,國內女性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Rebecca」。33歲的粉領族陳小姐,兩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有異物感,就醫檢查後初步評估為0.5公分纖維囊腫,持續追蹤不到半年,竟檢查確診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腫瘤已長至4.2公分,整整大了8倍,在抗癌初期先用健保傳統化療,但成效不如預期,在醫師建議下,增加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術後持續使用免疫藥物。她強調,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免疫藥物」,手術腫瘤可能縮得更小,抗癌路上也少些折磨。

▲透過自我檢測加上定期篩檢及早發現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圖/非當事人2022.5.31)
▲透過自我檢測加上定期篩檢及早發現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圖/NOWnews資料照片)
在各種乳癌亞型中「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因此常被形容為「最惡乳癌」。特別是年輕型乳癌病友,經常面臨「1低2高3難」的煩惱,較低經濟基礎,陷入較高的復發與轉移風險中,導致生活、事業與愛情困難

國內乳癌死亡率趨勢未見明顯下降,解決方法除了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之外,對於復發風險高、治療選擇少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呼籲健保應加速趕上歐美治療指引,及早提供給早期病人合適的術前與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選擇。

相較於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出現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未明顯下降,台灣乳房醫學會陳守棟理事長表示,可能原因之一與藥物有關,國內乳癌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用藥,健保給付仍未跟上歐美醫學會的治療建議。因此,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除了篩檢發現早期乳癌,提供可能合適的治療選項、健保給付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也都是關鍵之一。

三陰性乳癌手術後1至3年是復發高峰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教授指出,為了預防復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特別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亟需更有效的治療選擇。陳守棟理事長指出,早期三陰性乳癌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術前輔助治療有助於減少手術切除乳房與腋下淋巴的範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