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博愛座的起源 設立目的是為了紀念「已故前總統」

▲因博愛座產生糾紛的事件層出不窮,博愛座否除與否再度掀起討論。(圖/NOWnews資料照)
▲因博愛座產生糾紛的事件層出不窮,博愛座否除與否再度掀起討論。(圖/NOWnews資料照)

記者林則澄/台北報導

近年層出不窮的博愛座糾紛,也讓大眾開始關注存廢議題,文史工作者張哲生就曾分享,台灣的交通運輸設立博愛座,最初是因台北市公車業者,為了追思已故前總統蔣中正逝世週年共同協議的措施,目的在於發揚仁慈博愛的精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捷運博愛座爭議不斷浮上檯面,知名作家李昂去年9月就曾公開批評3名年輕人不願讓位,引發外界炎上;2名長者今年6月11日逼迫林姓女子讓座,導致林女情緒崩潰撞柱受傷;75歲王姓老翁6月18日暴怒喝斥坐在博愛座的29歲尹姓男子,甚至出手掌摑尹男。

台灣的交通運輸何時開始設立博愛座?張哲生曾在臉書分享1976年4月2日《聯合報》第6版的一則報導,標題則是「發揮 蔣公仁慈精神 公車上普設博愛座」,內容提到當時台北市公車業者,為了紀念前總統蔣中正逝世週年,將於各線公車普設「博愛座」表達追思之忱,希望市民乘車期間主動讓座老弱婦孺,發揮仁慈博愛的精神。

不過張哲生對此表示,每個座位都可以是博愛座,「自發地讓位給比自己更需要坐下的人,才是博愛的精神。」據悉,博愛座觀念最初在北歐國家萌芽,也是施行「無障礙環境(Accessibility)」一環,目的是讓身障人士能和大家一樣正常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不過隨著時代變化,外觀設計會與其他座位不同,受眾並且逐漸擴大至老弱婦孺等族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