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漏水!買中古屋翻新「這點」最容易被坑 師傅曝老屋防水重點

▲新大樓又貴又小,不少人改買相對便宜且大的老公寓或華廈,但專家提醒,除了要留意漏水外,也要注意線路問題,避免踩雷。(示意圖/記者徐銘穗攝)
▲新大樓又貴又小,不少人改買相對便宜且大的老公寓或華廈,但專家提醒,除了要留意漏水外,也要注意線路問題,避免踩雷。(示意圖/記者徐銘穗攝)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一般老屋翻新會落在每坪5萬到10萬之間,預算相對來說也比較高,因此花錢就應該花在刀口上,根據內政部最新住宅拆照數、老屋數量交叉比對,雙北市屋齡30年以上各約達65.4萬宅、近83萬宅,老屋翻新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想要兼顧安全和生活品質之下,翻新也有許多眉角要注意,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冤大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據住保會申訴案件顯示,買賣中古屋糾紛當中,勾選現況交屋,除了滲漏水之外,還包括買賣房屋廣告中標榜電線重拉,但卻因此引發爭議。

A先生去年在大台北地區購買屋齡約30年的公寓,當時看到廣告載明室內水電重拉,由於房價高,買方認為至少能降低裝修費,但實際找人驗屋發現,從電箱還有開關插座來看,電線上應有的出廠年分是29年前。

另一名個案則是小資上班族B小姐,年初在台北蛋白區購買一間屋齡35年的17坪小宅,斡旋買賣房價時,為了居住安全著想,和前屋主達成協議電線全面更換,但二個月後,朋友來參觀新家,因緣際會提及換電線的事,好奇心驅使下,兩人一起看了新換的電線,但從上面標註的年分來看,發現竟是有的電線有換,有的電線沒換,讓小資女相當錯愕。

▲買賣中古屋糾紛中,有不少消費者成了冤大頭,以為花錢買新品,但事實卻是買到折舊的舊料。(圖/住保會提供)
▲買賣中古屋糾紛中,有不少消費者成了冤大頭,以為花錢買新品,但事實卻是買到折舊的舊料。(圖/住保會提供)
住保會顧問吳翃毅表示,依照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範來說,電線是強制檢驗的商品,檢驗合格的電線,必定要商品安全標章,而電纜還必須要有電線線徑、電纜代號等等資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出廠年分。過去確實有不肖業者會買庫存電線,用魚目混珠的方式蒙混過去,讓消費者以為是花錢買新品,但事實卻是買到折舊的舊料。

吳翃毅說明電線使用年限約20年,同樣的水管也約20年,比較常見從地板配上來的冷熱水管重置完成後,要鋪設混凝土前,水電師傅會以「試水壓」方式進行檢測,給水管進水處裝上加壓器及壓力計,塑膠水管試水壓約可到7公斤/平方公分,不鏽鋼壓接管約10公斤/平方公分,加壓一小時不漏水,算是過關。

而電線藏在牆壁、水管埋在地板或天花板裡看不到,這些買賣房屋糾紛個案,部分建議前屋主出示估價單或是契約資訊,透過調處善意溝通,若無法,屆時透過鑑定釐清相關問題。

若是屋主進行老屋整修,吳翃毅建議是材料進場的時候,再忙都要請假去監工,從這些小地方中預防被坑錢。另外,透過住保履約說清楚品牌、型號、規格等細節,必須了解這些,才能保護自己不受騙。

▲水管使用年限約20年,在老屋翻新時,水電師傅會以「試水壓」方式進行檢測,其他工程的前置作業,包括材料進場時,再忙都要請假去監工,避免發生施工不到位的爭議。(圖/住保會提供)
▲水管使用年限約20年,在老屋翻新時,水電師傅會以「試水壓」方式進行檢測,其他工程的前置作業,包括材料進場時,再忙都要請假去監工,避免發生施工不到位的爭議。(圖/住保會提供)
除了管線問題,老屋常見的還有滲水問題,防水專家康永昕分享,因設備老化而產生滲水,需要先將設備移除或既有的磁磚刨除,重新上防水層,試水確認沒問題後,再來將後續裝潢復原;若是壁癌問題,則是因為水氣長期積累在壁體中,造成壁癌產生,如要改善,需將泥作打掉,到混凝土表面重新施作防水才可獲得真正的解決。

至於窗戶的部分,通常是因外框填縫材或窗框四周有裂痕,造成漏水問題,但因為窗框漏水的可能性非常多樣,建議請專業門窗施工業者進行評估;最後在屋頂防水層老化的問題上,需要先將既有的泥作及瓷磚打掉,重新施作防水層後進行試水,試水時間建議最少須達到72小時,如果住戶時間可以放得越長,當然可以更有保障,但因防水層最怕的是太陽曬,因此會建議不要超過一個月的試水時間,以避免因為太陽曝曬而造成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