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北蒸南煮」南部粽、北部粽比較 6大種類一次看

▲端午節吃粽子是台灣人必定的習俗,每年總有南北粽之爭,事實上在台灣,除了北部粽、南部粽,還可以吃到許多不同種類的粽子,《NOWnews今日新聞》整理6大款粽子,一圖掌握其特色。(圖/記者葉盛耀攝)
▲端午節吃粽子是台灣人必定的習俗,每年總有南北粽之爭,事實上在台灣,除了北部粽、南部粽,還可以吃到許多不同種類的粽子,《NOWnews今日新聞》整理6大款粽子,一圖掌握其特色。(圖/記者葉盛耀攝)

記者葉盛耀/綜合報導

端午節吃粽子是台灣人必定的習俗,每年總有南北粽之爭,討論是以炊蒸作法的北部粽、還是水煮作法的南部粽何者比較好吃。事實上在台灣,還可以吃到許多不同種類的粽子,如客家粽、鹼粽、湖州粽,還有必須多人共食的裹蒸粽等,一文掌握來看看這些粽子的特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用4個字「南煮北蒸」,就可說明南部粽與北部粽的特色,用水煮的屬於南部粽,隔水蒸的就是北部粽;而客家口味,則通常會是粿粽;另有一種長條形的,綁的時候捆得緊,就是湖州粽;至於廣東式,常見裹蒸粽,通常個頭相當大、料相當多;另有一款甜味的,則是冰冰著吃最好吃的鹼粽。

▲端午節你吃什麼粽?粽子種類一圖看懂。(圖/NOWnews社群中心製表)
▲端午節你吃什麼粽?粽子種類一圖看懂。(圖/NOWnews社群中心製表)
📍南部粽:
通常整顆放入水裡以水煮熟的,就被歸類為南部粽,且煮的時候,裡頭是包生米或是略炒過的生米,煮熟後口感較黏且軟糯。

▲南部粽採水煮,通常口感較黏糯。(圖/台糖長榮酒店提供)
▲南部粽採水煮,通常口感較黏糯。(圖/台糖長榮酒店提供)
📍北部粽:
至於以隔水炊蒸方式蒸熟的,就屬北部粽,通常米會炒到半熟才包入粽葉裡,蒸熟後吃起來米粒分明且Q。不少人覺得口感近似油飯,因此也有網友戲稱北部粽是「3D油飯」。

▲北部粽通常是使用炊蒸方式蒸熟,口感較顆粒分明。(圖/大倉久和飯店提供)
▲北部粽通常是使用炊蒸方式蒸熟,口感較顆粒分明。(圖/大倉久和飯店提供)
📍鹼粽:
也會被稱為「冰粽」,使用圓糯米浸泡於鹼水,再以葉子包好後經水煮熟,通常因為主的時間長,讓粽子外型飯的顆粒感不明顯,因此看起來像是帶點透明感。吃時可加糖與蜂蜜,而也有另外包入豆沙等內餡的做法。

▲鹼粽是加入鹼水等做成,通常是甜的吃法,可加糖或蜂蜜。(圖/翻攝PChome官網)
▲鹼粽是加入鹼水等做成,通常是甜的吃法,可加糖或蜂蜜。(圖/翻攝PChome官網)
📍客家粿粽:
使用糯米與蓬萊米加水製成米糰所製成,通常內餡會有炒香的蝦米、蘿蔔乾、香菇、肉等客家美食中常見的食材。另外還有一種客家米粽,用料與粿粽差不多,但選用的是完整的糯米,蒸熟後米飯口感與北部粽將近。

▲客家粿粽是以糯米粉加水揉捏成外皮。(圖/台南晶英酒店提供)
▲客家粿粽是以糯米粉加水揉捏成外皮。(圖/台南晶英酒店提供)
📍湖州粽:
外型特色是有長條型狀,分有鹹與甜兩種口味,同樣採水煮且經常會再加一塊豬油於裡頭,更香且滑。老式鹹口味湖州粽的做法就是只包入一塊醬油滷過的五花肉,整體滋味樸實,近年才又有略加入蝦米、蛋黃等作法。至於甜口味,最常見的是加入紅豆豆沙內餡。

▲湖州粽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通常會包成長條形。(圖/記者葉盛耀攝)
▲湖州粽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通常會包成長條形。(圖/記者葉盛耀攝)
📍裹蒸粽:
發源自廣東,也被稱為粵式裹蒸粽。特色就是大,且餡料繁多,有時會加到10種以上,且近年業者愈做愈奢華,干貝、鮑魚等高檔食材入餡之外,近年也有放入龍蝦。外型呈現四角方形、上頭有圓型隆起。通常需3~4人共享,甚至也有大到6人一起吃才吃得完。

▲裹蒸粽個頭相當大,用料愈來愈高檔。(圖/台北文華東方酒店提供)
▲裹蒸粽個頭相當大,用料愈來愈高檔。(圖/台北文華東方酒店提供)
📍(同場加映)創意粽-八寶福袋粽
每顆重量高達1公斤,在粽葉與食材中間還有一層豬肚。發明此粽的台北萬豪酒店提到,此粽子概念是源自雲南彝族「五月端午吃豬肚」的習俗,再結合港式裹蒸粽做法。將糯米飯加入爆香廣東肝腸、臘腸、花菇、紅蔥酥等,還有南非活鮑魚、瑤柱、火腿、花菇、栗子、鹹蛋黃一同填入豬肚中,油炸後外層再包覆清香竹葉及荷葉,並以極致上湯蒸煮而成,堪稱費工耗時且極度奢華。

▲「八寶福袋粽」用料相當多,一顆重量高達1公斤。(圖/台北萬豪酒店提供)
▲「八寶福袋粽」用料相當多,一顆重量高達1公斤。(圖/台北萬豪酒店提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