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孩「認不出零錢」 官媒:習慣電子支付後金錢觀偏差

▲電子支付普及後,中國民眾對於金錢的使用觀念也逐漸產生變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電子支付普及後,中國民眾對於金錢的使用觀念也逐漸產生變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楊智傑/綜合報導

中國電子支付普及率已達92%,利用手機支付成為主流,許多學童從小看著家人使用手機付款,竟開始對現實世界當中用來交易的貨幣感到陌生,更認不出人民幣1元紙幣、不熟悉零錢面額概念,也有年輕人改為重拾現金消費,用現金支出的「痛感」取代行動支付的便捷和無節制消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官媒《光明日報》指出,武漢某小學的一堂《認識人民幣》課上,有小學老師發現許多學生雖能認出百元、十元鈔票,但是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學生從沒看過1元紙幣,也不知道「幾元幾角」這種帶有零錢面額的概念,也對於「換錢」、「找錢」的概念不熟悉,有家長稱現年小一的孩子只有過年期間拿過「人民幣100元」壓歲錢,平常根本找不到其他面額紙幣。

由於孩子們從小看到家人使用手機支付,他們誤以為手機中有無限的錢,對「換錢」、「找錢」等概念完全陌生,金錢觀也產生偏差,認為錢都是存在手機內,想用就可以用。一些家長也表示,孩子只在過年時見過百元壓歲錢,平時家裡很少用到其他面額的紙幣。

與此同時,部分年輕人也選擇重拾「現金消費」來省錢,有民眾稱這種方式讓她的消費更理性,「看到錢包變薄的感覺使她更加慎重對待每一筆支出」,也有人說雖然一開始排隊拿出現金「感到尷尬」,但現金消費方式有助於控制支出並存錢,避免利用電子支付進行無謂的報復性消費。

社會科學研究網(SSRN)一篇以《行動支付管道對消費者消費的影響》(The Impact of Mobile Payment Channel on Consumer Consumption)為題的文章也指出,行動支付弱化消費行為的心理痛感,無形中也增加一般人的交易金額和購買頻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