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歲男性罹患攝護腺癌,但5年間開刀2次,症狀卻未改善,抽血檢查也發現攝護腺癌指數持續上升,雖接受多次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仍無法找到腫瘤,改到大醫院就診,透過「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檢查,終於揪出腫瘤,切片報告證實為攝護腺癌2期,經放射線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定期於門診追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蔡曜州說,根據衛福部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發生率在台灣男性癌症排名第6,死亡率則為第5,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比例超過3成。

攝護腺癌早期不明顯 易誤認為良性攝護腺肥大

蔡曜州說明,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且可能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包括膀胱無法排空、尿急、排尿不順、尿流變細、滴尿、夜尿血尿及尿失禁等,到末期可能因癌細胞轉移至骨頭,進而導致死亡。

攝護腺癌的好發年紀較晚,45歲前的個案較少見,55歲後則發生率大幅上升,個案集中在60歲以上,另家族史也是顯著危險因子,有家族史者罹癌機率比無家族史者高出近10倍。

蔡曜州指出,醫師若發現疑似攝護腺癌,會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PSA)及肛門指診進行初步診斷,而PSA 正常值小於4ng/ml,若介於4ng/ml至10ng/ml,罹癌風險將上升至25%,大於10ng/ml時則高達60%。

此外,蔡曜州說,根據國衛究院攝護腺癌共識,年齡層不同,PSA 正常值也不同,50至55歲正常值為3.5ng/ml,60至69歲為4.5 ng/ml,70歲以上則以6.5 ng/ml,再由醫師配合肛門指診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切片。

醫:有家族史者滿40歲應每年檢查

針對切片方法,蔡曜州說,過去大多為經直腸超音波攝護切片,即經由超音波導引,將超音波探頭經肛門到接近攝護腺後方,用探針穿刺攝護腺組織,但這樣未必能切到病灶,且容易造成血尿、敗血症等,因此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的攝護腺切片成為新選擇,透過3D影像融合技術,將核磁造影顯示的病灶與超音波重疊,醫師切片準確率高達6至7成。

蔡曜州建議,有家族史者若滿40歲,及無家族史滿50歲,都應每年接受PSA檢查,再據此安排個人化追蹤,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