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日綜合外電報導)各界憂心兩岸恐爆發衝突之際,華府智庫專家分析中國如何不開戰就「接管」台灣。他們設想中國未來5年可能實施4階段戰略,最終迫台簽署和平協議並建立和平委員會來完成控制。
韓國「朝鮮日報」(The Chosun Daily)近日報導,立場中間偏右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軍事戰略研究非營利組織「華盛頓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最近公布一份115頁的報告,包含它們從中國當局過去一年的角度進行兵棋推演。
根據這份報告,從2024年5月總統賴清德就任起,至2028年台灣選出下一任總統為止,中國當局可能分成4階段實施「不靠作戰統治台灣」的戰略,並列出以下假設情境,說明中國可能如何實質控制台灣。
● 第1階段:破壞與動盪
明年底之前,中國可能會透過封鎖台灣周圍海空域航線、切斷海底電纜、進行電子戰等方式,造成台灣社會動盪。
報告寫道,由於中國干擾「而失去乾淨用水或能源突遭切斷,可能使台灣社會躁動不安,並導致政府支持率下滑」。
此階段尋求營造輿論,讓民眾認為賴總統反中論調激怒北京當局,提升了台灣居民的風險。
● 第2階段:破壞美台關係
中國下一步驟可能涉及破壞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在美中關係日趨緊張之際,美國近期加強了對台關係。中國當局的目標將著重於擴大台灣內部反美情緒,手法是散播台灣周邊動盪是美國而非中國造成的看法。
報告也提及,TikTok等社群媒體平台可能助長孤立主義情緒,讓美國民意支持盡量別干預他國衝突。TikTok這個影音分享應用程式由中國企業所有,美國用戶數多達1億7000萬人。
這種孤立主義立場符合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倡的「美國優先」政策,而川普將會是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參選人。
● 第3階段:提升軍事威脅
第3階段包含逐步提升軍事威脅的強度,例如海上封鎖等作法,同時在台灣內部散播「跟中國和解促成和平」會更好的想法。
報告寫道:「這個階段可能會誘使北韓進行核試和挑釁,以分散韓國、日本等鄰國對於台灣議題的注意力。」
● 第4階段:建立實質控制
這份報告主張,一旦台灣和美國內部主張「台灣與中國維持和平更好」的民意穩固下來,中國將推進到第4階段,目標是簽署和平協議及建立和平委員會,來完成中國對台灣的控制。
報告將最終階段的情況比擬為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當時中國的「一國兩制」承諾,最終透過打壓言論自由的手法破壞香港自由民主。台灣可能走上類似道路。
報告寫道:「北京計劃挫敗台灣內部所謂的『分離主義分子』,他們有美國及印太盟邦的支持,並把權力轉移給親中政治人物,這些人會以『兩岸和平』的名義,徹底遵從中國的要求。」(譯者:楊昭彥/核稿:陳彥鈞)1130602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這份報告,從2024年5月總統賴清德就任起,至2028年台灣選出下一任總統為止,中國當局可能分成4階段實施「不靠作戰統治台灣」的戰略,並列出以下假設情境,說明中國可能如何實質控制台灣。
● 第1階段:破壞與動盪
明年底之前,中國可能會透過封鎖台灣周圍海空域航線、切斷海底電纜、進行電子戰等方式,造成台灣社會動盪。
報告寫道,由於中國干擾「而失去乾淨用水或能源突遭切斷,可能使台灣社會躁動不安,並導致政府支持率下滑」。
此階段尋求營造輿論,讓民眾認為賴總統反中論調激怒北京當局,提升了台灣居民的風險。
● 第2階段:破壞美台關係
中國下一步驟可能涉及破壞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在美中關係日趨緊張之際,美國近期加強了對台關係。中國當局的目標將著重於擴大台灣內部反美情緒,手法是散播台灣周邊動盪是美國而非中國造成的看法。
報告也提及,TikTok等社群媒體平台可能助長孤立主義情緒,讓美國民意支持盡量別干預他國衝突。TikTok這個影音分享應用程式由中國企業所有,美國用戶數多達1億7000萬人。
這種孤立主義立場符合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倡的「美國優先」政策,而川普將會是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參選人。
● 第3階段:提升軍事威脅
第3階段包含逐步提升軍事威脅的強度,例如海上封鎖等作法,同時在台灣內部散播「跟中國和解促成和平」會更好的想法。
報告寫道:「這個階段可能會誘使北韓進行核試和挑釁,以分散韓國、日本等鄰國對於台灣議題的注意力。」
● 第4階段:建立實質控制
這份報告主張,一旦台灣和美國內部主張「台灣與中國維持和平更好」的民意穩固下來,中國將推進到第4階段,目標是簽署和平協議及建立和平委員會,來完成中國對台灣的控制。
報告將最終階段的情況比擬為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當時中國的「一國兩制」承諾,最終透過打壓言論自由的手法破壞香港自由民主。台灣可能走上類似道路。
報告寫道:「北京計劃挫敗台灣內部所謂的『分離主義分子』,他們有美國及印太盟邦的支持,並把權力轉移給親中政治人物,這些人會以『兩岸和平』的名義,徹底遵從中國的要求。」(譯者:楊昭彥/核稿:陳彥鈞)11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