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響禮炮由來!國家元首獨享的禮遇 安倍國葬時自衛隊僅鳴砲19響

▲賴清德就職,國軍致上21響禮炮軍禮,表達對元首敬意。(圖/NOWnews攝影中心)
▲賴清德就職,國軍致上21響禮炮軍禮,表達對元首敬意。(圖/NOWnews攝影中心)

記者何哲欣/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今(20)日就職,國軍也致上21響禮炮軍禮,表達對元首及國外貴賓最誠摯的敬意。21響禮炮是源自德國中世紀,最一開始甚至有100響,後來演變成21響,且依國際慣例,21響是只有元首才享有的禮遇,前總統李登輝辭世時,國軍鳴放矧砲(喪砲)也是21響,但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喪禮時都只有19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文化總會的說法,禮砲儀式起源於德國中世紀。當時在奧格斯堡城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從前線凱旋的皇帝,決定鳴禮砲100響。但負責鳴砲的軍官數到後來數糊塗了,鳴了101響。鳴禮砲101響的傳統就沿襲下來了。

文總說,現代鳴放禮砲表示敬禮的習慣來自17世紀的英國皇家海軍。由於當時火砲裝填速度很慢,所以用鳴放禮砲的方式向對方表示己方沒有敵意。因此軍艦每鳴放一響,陸上砲台要鳴放三響作為回禮,而一艘軍艦最多鳴放7次禮砲,因此陸上最多回敬21響禮砲。

文總提到,目前禮砲多用在外交場合中,按國際慣例:鳴放21響是歡迎國家元首,這是最高禮遇,其他則依據不同位階而有不同數量,鳴放禮砲大多都是單數,也有少數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俄羅斯帝國君主獲得皇子時鳴放300響禮砲,故各國對禮砲鳴放都各自賦予其不同的規定與意義。

更多「520賴清德就職」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