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月薪百萬很正常?蘇一峰怒嗆「唬爛」:從醫早就不是夢幻職業

▲日前有媒體刊登投書,內容提到「醫生月薪一兩百萬是正常的」,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直言「根本唬爛」。(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
▲日前有媒體刊登投書,內容提到「醫生月薪一兩百萬是正常的」,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直言「根本唬爛」。(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日前有媒體刊登投書,內容提到「醫生月薪一兩百萬是正常的」引發各界熱議,台灣基進台北黨部主委、醫師吳欣岱分享在台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友人過去薪資單,實領竟只有81717元,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則向《NOWnews》記者表示,「月薪百萬的說法根本是唬爛」,並談及醫界在近幾年受到健保制度和疫情的負面影響,「真的已經不是好做的職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醫生薪水越來越差 健保制度是最大主因

在「醫生月薪一兩百萬是正常的」話題拋出後,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發出聲明,強調「醫師月薪大約為15萬6178元,年薪大約為230.2萬元」,蘇一峰認為,投書內容明顯是要針對「中央想力推健保點值應保障1點1元」的政策,但投書中卻沒有任何有力的引用資料,根本空穴來風。

蘇一峰提及,隨著疫情後民眾醫療使用率上升,健保制度沒有做適當應對,導致醫師工作越來越血汗、護理人員流失、國內藥品不夠、缺病床等負面影響,都導致台灣的醫療品質明顯降低,台灣人平均餘命在近年就出現反彈,呈現下降態勢,在薪水不多的情況下卻又要期盼醫生能精進醫術,根本沒什麼動力。

▲原來是有人「熱心」幫醫院點餐,讓原PO聽了相當氣憤。(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
▲蘇一峰直言醫師工作越來越血汗、護理人員流失、國內藥品不夠、缺病床等負面影響,都導致台灣的醫療品質明顯降低。(示意圖/取自pexels )
醫生薪水有2種模式 公私立醫院也有差別

蘇一峰說明,目前醫生的領薪模式大致分兩種,第一種是「領定薪」,就是所謂的「住院醫師」,擁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但薪水會隨科別的不同有高低之分;第二種就是常見的「主治醫師」,這些醫生是醫院的火車頭,薪水計算則採用「業績制」,通常特定科別如外科主治醫師,拼一點月薪可達30萬,內科醫師則是20至25萬就算不錯了。

雖然主治醫師採業績制領薪,但身處公私立醫院也有所差別,以公立醫院來說,薪資水平一定比較低,收益也很多由醫院賺走,且薪水會有「天花板」,理論上,很多醫生正常工作就會衝破天花板,但卻領不到更多的錢,那自然不會想再加班衝刺;私立醫院則大多由財團經營,平時會有「業績獎勵」,沒有薪資天花板的限制,月薪也會比公立醫院醫生收入高。

▲抗議增收醫學生改革,南韓受訓醫生計劃集體辭職。(示意圖/Freepik圖庫)
▲醫生的領薪模式大致分為「領定薪」和「業績制」。(示意圖/取自freepik)
蘇一峰形容,醫生現在其實也很像工程師,需要透過高工時換取高報酬,且還要揹負更大的社會責任,部分如「重症、外科系、感染科」等風險高又累的科別,已經越來越少人透入,有些人會說在「大醫院賺不到錢,就自己出來開診所」,但診所要自行「聘請藥劑師、租用店面」,成本相當可觀,更不用說像是重症之類的科別,幾乎沒有診所在做,因此9成醫師會選擇留在醫院繼續工作。

蘇一峰感嘆,過去醫生都被視為夢幻職業,考醫學系也是許多人的第一志願,但台灣醫界環境真的越來越差,疫情後,診所因為大家不出門看病、自己掏錢做很多醫療項目,直接倒了200多家,因此更多人在學校畢業後,選擇從事不受健保限制的「醫美行業」,「醫生真的不好做了,因此真的不希望有人刻意抹黑、詆毀,釋放不實消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