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潮濕,食材儲存是常見議題,其中又以馬鈴薯發芽後究竟能否食用的討論度最高,某些民眾認為削掉發芽的部位仍可吃,但專家說,當馬鈴薯發芽,「茄鹼」量會增加5至6倍,若攝取過多,恐產生噁心、腹等不適,為安全起見,建議馬鈴薯若發芽則不應食用,存放則宜以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並置於陰暗處。
「茄鹼」是天然毒素,吃多恐神經中毒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泰源指出,馬鈴薯會產生「配醣生物鹼」,其主要成分是龍葵鹼(α-Solanine)與卡茄鹼(α-Chaconine),統稱茄鹼,是一種天然毒素,不溶於水,且溫度高達190~285℃才會裂解。
馬鈴薯發芽別吃,「3族群」最危險
根據臨床研究,人若攝取過多茄鹼,會引起神經中毒性病症,症狀包含噁心、腹瀉、神經失調,甚至造成幻覺,尤以幼童、孕婦、年長者為高風險族群。
陳泰源表示,人類可能無法理解馬鈴薯為何會產生茄鹼,但茄鹼在馬鈴薯生長個階段、特別是發芽時會大量產生,是抵禦害蟲、動物與病菌侵襲的重要防禦機制,而為加強管理,食藥署已明文訂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總和限量為每公斤200毫克。
保存馬鈴薯,應用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
此外,陳泰源提醒,某些民眾認為只要將馬鈴薯發芽處去除,即可避免中毒危害,但事實是只要發芽,整顆馬鈴薯的茄鹼量將增加5~6倍,削掉芽點效果不大,只能以適當的儲存方式與環境來減緩發芽速率。
陳泰源指出,若習慣將馬鈴薯放冰箱,建議放在7℃上下的冷藏室,不過更好的儲存方式是把馬鈴薯置於涼爽、陰暗處,並以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才能降低呼吸速率、延緩發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泰源指出,馬鈴薯會產生「配醣生物鹼」,其主要成分是龍葵鹼(α-Solanine)與卡茄鹼(α-Chaconine),統稱茄鹼,是一種天然毒素,不溶於水,且溫度高達190~285℃才會裂解。
馬鈴薯發芽別吃,「3族群」最危險
根據臨床研究,人若攝取過多茄鹼,會引起神經中毒性病症,症狀包含噁心、腹瀉、神經失調,甚至造成幻覺,尤以幼童、孕婦、年長者為高風險族群。
陳泰源表示,人類可能無法理解馬鈴薯為何會產生茄鹼,但茄鹼在馬鈴薯生長個階段、特別是發芽時會大量產生,是抵禦害蟲、動物與病菌侵襲的重要防禦機制,而為加強管理,食藥署已明文訂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總和限量為每公斤200毫克。
保存馬鈴薯,應用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
此外,陳泰源提醒,某些民眾認為只要將馬鈴薯發芽處去除,即可避免中毒危害,但事實是只要發芽,整顆馬鈴薯的茄鹼量將增加5~6倍,削掉芽點效果不大,只能以適當的儲存方式與環境來減緩發芽速率。
陳泰源指出,若習慣將馬鈴薯放冰箱,建議放在7℃上下的冷藏室,不過更好的儲存方式是把馬鈴薯置於涼爽、陰暗處,並以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才能降低呼吸速率、延緩發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