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誼小太陽》、《巧連智月刊》等兒少刊物,陸續宣布停刊消息,各界關注是否反映數位教養、數位育兒趨勢,教團表示,幼兒不適合長期使用平板、電腦學習,會造成近視,也擔憂電子成癮,許多家長仍傾向紙本教材;清大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明蕾接受 《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則提出,紙本與數位只是載體工具性的不同,閱讀概念與本質一樣,應該培育現代兒少「紙本、數位雙閱讀素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數位教養趨勢的看法,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說,紙本教材在感受度、使用習慣上較佳,以及家長多半會溝通引導與陪讀,再加上許多家長擔憂長期使用電子產品,會造成近視,還有電子、網路成癮的問題,在幼兒階段,還是比較青睞紙本雜誌。

王瀚陽表示,數位教材很容易會有懶人教學的問題,因為有互動性內容、影片等,家長會依賴,讓孩子自己看,少了家長互動及引導,對幼兒來說,會減少刺激性,對發展幫助有限。

小牛頓行銷企劃部協理王世晶則指出,電子書呈現方式與紙本書不同,除了可以看影片,還能把一些紙本單元變成互動式遊戲,符合學齡前需要互動,才能專注在教材上的需求,反而是小學以上的孩子,可以接受文字量大的內容,互動性不用那麼強。

陳明蕾表示,紙本跟數位是載體工具性的不同,不管是紙本印刷或使用電子載具,對呈現訊息的概念而言,在本質都是跟父母、兒童對象進行觀念上的溝通,認知歷程相同,她認為,載具因為科技的變化,必然會有主角跟配角上的變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對於有些家長擔憂幼兒不宜太早接觸數位3C,應該從紙本循序漸進接觸。陳明蕾提到,兒童的學習歷程,最重要就是注意力切換,1、2歲幼兒會開始專注陌生書本,注意力大概2~3分鐘就會切換,所以書的內容很有趣,也會幫助幼兒在書裡做注意力切換,讓幼兒能把書看完。

她認為,數位教養趨勢這並非載具的議題,而是父母有沒有做到完整、豐富的陪讀與共讀,教養的重點在於完整豐富的對話品質,才能讓幼兒學到更多語彙與認知,有時候父母語彙不夠豐富,沒辦法說出完整的句子,此時專業雜誌透過數位載具,呈現多模態的內容,用以輔助父母,其實都是好的。

她是持平看待數位跟紙本載體,只要父母能多一些跟孩子對話、帶給孩子訊息多樣性,如下雨了,不該只說要帶雨傘,可以多說明下雨不想淋到雨要帶雨傘,大熱天遮的是陽傘,還有去咖啡廳會看到的是大陽傘,就是比較完整的語彙。 

另外,她提出培養孩子「紙本、數位雙閱讀素養」,用符號理解別人、表達自己,就稱為「素養」,會額外區分出數位素養,是因為數位有隨時隨地隨手可得的特性,展現的多模態能力,比傳統紙筆更複雜,要讓孩子知道善用數位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是重要的,但也要讓他們知道缺點,如品質較參差不齊,畢竟紙本印刷不易、會有專人校稿、查證,品質相對好,較不會有錯假訊息。

陳明蕾說,數位容易複製貼上、擴散出去,在閱讀上必須培養孩子反思、分辨訊息的能力,如假訊息、立意不良善等,若從小給孩子看抖音影片,可能會無能力判別真實性;因此,她建議一開始透過紙本媒體,建立孩子的好品味,日後再看到各種訊息時,才能進一步辨識數位內容的品質,思辨背後立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