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芮氏規模7.2、深度15.5公里的「極淺層地震」,中央氣象署隨即發佈「海嘯警報」,提醒民眾注意安全。不少人看到警報憂心忡忡,但其實台灣因為地形特殊,不易形成海嘯,歷史記載上一次的大海嘯還是發生在距今157年前。不過海浪只要70公分就有高達7成的死亡率,夾帶的雜物也有致命可能,民眾雖然無需過度擔心,仍應養成防災意識。
根據中央氣象署設於沿海的潮位觀測站數據顯示,昨(3)日的烏石港海嘯波高達82公分,成功地區亦有54公分高度。警報一出,許多民眾的擔心情緒迅速升溫,也有網友將日本海嘯的災難情形進行比較,引發不少擔憂。但其實台灣的地形特性與日本大不相同,這種直接對照並不盡合理。台灣南部因地理和海底地形的因素,相較之下不易直接面臨海嘯威脅,而東北及東部地區雖然有可能面臨海嘯,但機率也非常低。
台灣南部沿海地形相對平緩,且大部分海嘯由地震引發,需要在海底形成足夠的位移來推動大量海水,靠近菲律賓板塊的南部,海底地形和地質活動特徵較不利於海嘯的形成。相反的,台灣東北部和東部面臨太平洋,直接暴露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邊界,突然變陡的地形,加上深海溝的存在,更容易因地震引起海底地形的劇烈變化,進而產生海嘯。
不過由於台灣東北部和東部主要是斷崖地形,這種地形沒有緩坡,因此當海嘯的長波抵達這些地區時,難以蓄積能量。當海嘯波來自東北或東方向時,其能量蓄積受限,所以對台灣這些地區的影響相對較小。這種地形特性也為尤其花蓮至台東一帶的沿海地區提供了天然的防護效果。
台灣罕見海嘯,根據記載,上一次大海嘯還是發生在1867年的基隆。當時,基隆港海水急劇流出後,巨浪強勁回衝,迅速淹沒街道、摧毀房屋,造成數百人罹難。英國海關人員在基隆的報告也提到,地震僅持續約15秒,卻引起巨浪以驚人速度衝擊,瞬間將市街夷為平地。這次災害過後,「風吹嘉臘走」等民間故事在基隆地區廣為流傳。
雖然海嘯在台灣極為罕見,但是不管從歷史紀錄,或是未來的風險評估分析,都說明了臺灣除了位於高地震風險區域,海嘯風險不可忽視。中央氣象署分享,一旦收到海嘯警報,若你身處岸邊或是危險海域附近,請務必、務必,馬上帶著避難包往高處逃難!避難時請掌握4個原則:
往高處:往內陸的高地或三層樓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避難,越高越好。
往內陸:往內陸跑,離海岸線越遠越好。請盡量不要開車,以免捲入海嘯時在車內無法脫困,甚至是因為塞車反而困於半途。
找堅固:緊急時請就地尋找堅固的建築物會屋頂,若時間允許,可打開所有門窗,讓海嘯大水可以從門窗流出,以減少海嘯對建築物的衝擊。
抓牢固:如果來不及往高處或內陸跑,請尋找附近高處固定物,或是穿著救生衣爬上大型漂浮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南部沿海地形相對平緩,且大部分海嘯由地震引發,需要在海底形成足夠的位移來推動大量海水,靠近菲律賓板塊的南部,海底地形和地質活動特徵較不利於海嘯的形成。相反的,台灣東北部和東部面臨太平洋,直接暴露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邊界,突然變陡的地形,加上深海溝的存在,更容易因地震引起海底地形的劇烈變化,進而產生海嘯。
不過由於台灣東北部和東部主要是斷崖地形,這種地形沒有緩坡,因此當海嘯的長波抵達這些地區時,難以蓄積能量。當海嘯波來自東北或東方向時,其能量蓄積受限,所以對台灣這些地區的影響相對較小。這種地形特性也為尤其花蓮至台東一帶的沿海地區提供了天然的防護效果。
台灣罕見海嘯,根據記載,上一次大海嘯還是發生在1867年的基隆。當時,基隆港海水急劇流出後,巨浪強勁回衝,迅速淹沒街道、摧毀房屋,造成數百人罹難。英國海關人員在基隆的報告也提到,地震僅持續約15秒,卻引起巨浪以驚人速度衝擊,瞬間將市街夷為平地。這次災害過後,「風吹嘉臘走」等民間故事在基隆地區廣為流傳。
雖然海嘯在台灣極為罕見,但是不管從歷史紀錄,或是未來的風險評估分析,都說明了臺灣除了位於高地震風險區域,海嘯風險不可忽視。中央氣象署分享,一旦收到海嘯警報,若你身處岸邊或是危險海域附近,請務必、務必,馬上帶著避難包往高處逃難!避難時請掌握4個原則:
往高處:往內陸的高地或三層樓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避難,越高越好。
往內陸:往內陸跑,離海岸線越遠越好。請盡量不要開車,以免捲入海嘯時在車內無法脫困,甚至是因為塞車反而困於半途。
找堅固:緊急時請就地尋找堅固的建築物會屋頂,若時間允許,可打開所有門窗,讓海嘯大水可以從門窗流出,以減少海嘯對建築物的衝擊。
抓牢固:如果來不及往高處或內陸跑,請尋找附近高處固定物,或是穿著救生衣爬上大型漂浮物。
更多「0403花蓮大地震」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