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目前已累計25例中毒個案,其中2死、5住加護病房、1位住在一般病房、17位已返家休息。而今(30)日增加的個案中,其中1人竟是食用「咖哩仁當」才米酵菌酸中毒,而非粿條,引起一陣熱議,也有人開始注意起其他米酵菌酸中毒案件,挖出米酵菌酸最早是起源自印尼,而傳統甜點「小資版天貝」椰子發酵餅更是曾引起大規模死亡,如今已被當局明令永久禁止生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寶林茶室新個案「吃咖哩仁當中毒」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今日又增加4例輕症個案,衛福部指出,其中一名中毒者當天並非食用粿條,而是咖哩仁當及冰奶茶。據悉,「仁當」是以椰漿和多種香料慢火久燉的咖哩肉類料理,為馬來西亞家常菜;由於該個案餐點成為罕例,引起外界一陣熱議,也讓眾人開始注意起粿條以外的「米酵菌酸」高危險食品。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件個案表。(圖/疾管署提供)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件個案表。(圖/疾管署提供)
「小資版天貝」椰子發酵餅釀禍
歷史上米酵菌酸首次被發現,是位於印尼爪哇一帶,當時流行一種印尼養生食品「天貝」,由黃豆製成,不過因成本價格關係,民間發展出天貝變體「椰子發酵餅(Tempe Bongkrek)」,從此小資版天貝受到大量貧窮家庭歡迎。不過,印尼最早在1895年荷屬東印度時期就爆發過椰子發酵餅中毒事件,當時尚未發現中毒原因,直到1930年代,印尼受到經濟大蕭條影響,許多家庭為了節省開支,決定在家自製椰子發酵餅,卻因衛生不佳及保存不易,讓椰子發酵餅中毒事件頻傳。 

▲高雄一名50多歲男子,因為尋求刺激,竟將整顆椰子塞進肛門,後經醫師開刀取出,病例登上英國國際期刊。(圖/取自photoAC)
▲因成本價格關係,民間發展出天貝變體「椰子發酵餅(Tempe Bongkrek)」,從此小資版天貝受到大量貧窮家庭歡迎。(示意圖/取自photoAC)
椰子發酵餅被印尼當局永久禁產
荷蘭科學家於1933年發現,椰子發酵餅中毒主因為唐菖蒲伯克氏菌(Pseudomonas cocovenenans)分泌出的「米酵菌酸」毒素。1962年印尼政府下令禁止製作椰子發酵餅,卻難以阻擋百姓繼續私下自行製作、食用的行為,自1951年至1975年間椰子發酵餅中毒案,就有多達7216名患者,其中850人死亡;1975年則有1036人因椰子發酵餅中毒,125人死亡。 

印尼最近一次椰子發酵餅中毒案發生於1988年,奪取37條性命,當局隨即重申永久禁止生產和銷售椰子發酵餅,目前印尼境內也鮮少再見到這種傳統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