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食物中毒案,累計至昨(28)日共有18例通報,造成2人死亡,其中一名死者檢體檢出「米酵菌酸」,成為台灣首例。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毒物專家招名威今(29)日表示,現在當務之急是找出源頭並控制,民眾也不必過於恐慌。
寶林茶室近期接連出現食物中毒個案,據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目前累計18人經醫院通報,其中2人死亡、5人加護病房搶救、1人一般病房治療、其餘10人返家休養中,昨日下午台大法醫研究所對2名死者進行解剖,晚間衛福部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重大發現」、並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主持,公布一名死者檢體檢出「米酵菌酸」,而這也是全台首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何美鄉與招名威今接受廣播節目採訪。何美鄉表示,許多專家朝著米酵菌酸討論,最後真的找到了,在一案解剖中檢出米酵菌酸,可能是真的吃到某一種污染食物含有毒素,現在當務之急是找源頭,揪出米酵菌酸怎麼來的。
何美鄉說明,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是台灣首例,第一次出現是在印尼椰肉中,還有碳水化合物發酵過程,她斷定,米酵菌酸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這種菌種在合適環境會繁殖,但只有一種會導致人體病變,這不是很常見,但可能透過飲食與旅遊向外傳播,這是台灣第一例,要找源頭,快速溯源控制往外擴散。
何美鄉進一步指出,要把毒素想成傳染源,這是是植物的菌,給它機會可以在我們環境生長,因此假定這案例透過食物鏈等原因被輸出到台灣,我們是否可以快速找到源頭,控制在範圍內,不要進入生態,假定有這個菌的食物進口到台灣,這是比較合理的推測,合理的解釋是透過食物鏈傳播,若最後都無法用合理解釋,才會推測是人為。
何美鄉認為,寶林茶室廚房有西很多,包含醬料、食材都要仔細釐清,米酵菌酸很耐熱,並不會被熱死,但大家也不用過於恐慌,目前是局部現象,這種菌在食物內無法排除有一點汙染,不過可以保存好食物,在疫調人員說缺失的時候,就整個狀況來看,要思考這是耐熱性毒素,因此是病原孳生過程產生毒素,其容易孳生環境通常是室溫,冰箱就比較不會,現在還沒看到寶林茶室烹調前食物保存、操作SOP以及冰箱溫度。
何美鄉分析,只要潮濕溫暖的環境,就容易讓病菌孳生產生毒素,現在看來能是寶林獨有的問題,像是保存不當或是醬料,放在室溫下 2小時就會產生一定的毒量,想要找出問題食材,可以食材培養,檢查有無米酵菌酸。
招名威則提到,米酵菌酸是來自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常見,在毒理教科書中,全世界過往案例「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過去東南亞、印尼曾發生過,中國也有,在中國河北就曾有一家12口誤食澱粉,當時12口中9人在48小時內過世,與本案類似。
招名威認為,現在通報個案中,從後面角度往回推,寶林茶室製造環境很髒亂,不僅有蟑螂排泄物,還有刀具亂放很骯髒,個案共通點是吃了河粉跟粿仔條,在66歲男性過世個案中,其同行兩位友人吃的是炒麵,不是吃粿仔條,很明顯毒素不是廣泛在餐廳內,而是存於特定食材,調查人員可以朝這方向切入,但也不排除調查這是怎麼來的,「這東西不會憑空冒出來」。
有部分病菌可以在加熱後消除,但招名威提醒,米酵菌酸的化學結構很穩定,可以耐高溫,大火炒無法消除,以一般火炒都無法破壞這化學結構,甚至高溫120度烹煮也不行。在這次時間很短,速度很快的過程中,招名威指出,從毒理學角度來看就是兩關鍵,一是劑量很高,食用的量比較多,二是毒素很強烈、猛烈,就會造成短時間發生症狀,另外菌的分布不均,製造的毒素未必會均勻分布在食材內。
但是否這段時間內就不要吃澱粉發酵製品?招名威提醒「不用太恐慌」,若河粉類食品裡面有汙染的話,所有通路商理論上也要有,因此可能是該店保存上問題,或是含有特別醬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美鄉與招名威今接受廣播節目採訪。何美鄉表示,許多專家朝著米酵菌酸討論,最後真的找到了,在一案解剖中檢出米酵菌酸,可能是真的吃到某一種污染食物含有毒素,現在當務之急是找源頭,揪出米酵菌酸怎麼來的。
何美鄉說明,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是台灣首例,第一次出現是在印尼椰肉中,還有碳水化合物發酵過程,她斷定,米酵菌酸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這種菌種在合適環境會繁殖,但只有一種會導致人體病變,這不是很常見,但可能透過飲食與旅遊向外傳播,這是台灣第一例,要找源頭,快速溯源控制往外擴散。
何美鄉進一步指出,要把毒素想成傳染源,這是是植物的菌,給它機會可以在我們環境生長,因此假定這案例透過食物鏈等原因被輸出到台灣,我們是否可以快速找到源頭,控制在範圍內,不要進入生態,假定有這個菌的食物進口到台灣,這是比較合理的推測,合理的解釋是透過食物鏈傳播,若最後都無法用合理解釋,才會推測是人為。
何美鄉認為,寶林茶室廚房有西很多,包含醬料、食材都要仔細釐清,米酵菌酸很耐熱,並不會被熱死,但大家也不用過於恐慌,目前是局部現象,這種菌在食物內無法排除有一點汙染,不過可以保存好食物,在疫調人員說缺失的時候,就整個狀況來看,要思考這是耐熱性毒素,因此是病原孳生過程產生毒素,其容易孳生環境通常是室溫,冰箱就比較不會,現在還沒看到寶林茶室烹調前食物保存、操作SOP以及冰箱溫度。
何美鄉分析,只要潮濕溫暖的環境,就容易讓病菌孳生產生毒素,現在看來能是寶林獨有的問題,像是保存不當或是醬料,放在室溫下 2小時就會產生一定的毒量,想要找出問題食材,可以食材培養,檢查有無米酵菌酸。
招名威則提到,米酵菌酸是來自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常見,在毒理教科書中,全世界過往案例「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過去東南亞、印尼曾發生過,中國也有,在中國河北就曾有一家12口誤食澱粉,當時12口中9人在48小時內過世,與本案類似。
招名威認為,現在通報個案中,從後面角度往回推,寶林茶室製造環境很髒亂,不僅有蟑螂排泄物,還有刀具亂放很骯髒,個案共通點是吃了河粉跟粿仔條,在66歲男性過世個案中,其同行兩位友人吃的是炒麵,不是吃粿仔條,很明顯毒素不是廣泛在餐廳內,而是存於特定食材,調查人員可以朝這方向切入,但也不排除調查這是怎麼來的,「這東西不會憑空冒出來」。
有部分病菌可以在加熱後消除,但招名威提醒,米酵菌酸的化學結構很穩定,可以耐高溫,大火炒無法消除,以一般火炒都無法破壞這化學結構,甚至高溫120度烹煮也不行。在這次時間很短,速度很快的過程中,招名威指出,從毒理學角度來看就是兩關鍵,一是劑量很高,食用的量比較多,二是毒素很強烈、猛烈,就會造成短時間發生症狀,另外菌的分布不均,製造的毒素未必會均勻分布在食材內。
但是否這段時間內就不要吃澱粉發酵製品?招名威提醒「不用太恐慌」,若河粉類食品裡面有汙染的話,所有通路商理論上也要有,因此可能是該店保存上問題,或是含有特別醬料。
更多「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