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家扶基金會2023年扶助兒少服務數據分析,有64%是單親家庭、11%為隔代教養,其中以單親母親照顧子女為扶助家庭最大宗,同時也首次出現受表揚者來自重組家庭。雖然兒少身處艱難的環境,仍勇於突破逆境,有人即便祖孫3人擠3坪大的房子,每天只有15元吃早餐,還是樂觀不畏艱苦,成長路上還有最疼愛她的阿嬤,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快點長大賺錢,讓阿嬤過上好生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鼓勵自強兒少突破逆境、破風前行,家扶基金會今(17)日舉辦「2024全國自強兒少表揚活動」,今年表揚的23位自強兒少,有10位來自單親家庭、各3位生長在隔代家庭及重組家庭、7位兒少母親為新住民,更有3名兒少罹患身心障礙。儘管成長過程被多種困難侵襲著,看似嚴酷的熬煉,但兒少將其視為成長的動力,勇於接受挑戰、擊破困難,每個過程,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未來。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指出,面對人口結構與家庭型態的多元發展,家扶的服務也依整體社會需求做適切性的發展與調整。每一位自強兒少家庭環境雖然窘困,但就生長於貧困家庭的孩子而言,容易會過於早熟去分擔家裡過多的工作成為小大人,承擔親職任務與情緒,將自己視為家庭的守護者或照顧者。

自小不斷變更照顧者的小筑,在父親失聯的那一刻起,她知道以後必須要自立自強。小筑跟著阿嬤與弟弟一起從台中搬到高雄,暫借住在遠房親友提供的一處3坪不到的空間,擠著3人的物品與1張上下舖與躺椅,平時小筑睡在上鋪,弟弟睡在下鋪,阿嬤則是睡在躺椅上,除了睡臥空間,煮食則需要到1樓騎樓處架設簡易的工具,同時,為了可以省電,這也是小筑跟弟弟完成課業的一角,空間雖小,但能有這獨自小空間祖孫3人十分珍惜。

▲家扶自強兒少侯雅筑,祖孫三人住在3坪不到的房間、每天早餐僅15元,姊弟以優異成績爭取獎助學金補貼家用。(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家扶自強兒少侯雅筑,祖孫三人住在3坪不到的房間、每天早餐僅15元,姊弟以優異成績爭取獎助學金補貼家用。(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因收入有限,每天早上阿嬤只能給予不到15塊的早餐錢,為節省開銷,小筑會一大早去市場購買便宜的豆漿。家中都是倚靠著阿嬤做回收維持生計,但因奶奶的身體狀況不佳,懂事的小筑,很早就學會如何善用時間,下課回家幫阿嬤整理回收物品、運送至回收場變賣,剩餘的時間再做課題複習,讓阿嬤從小到大都不用特別擔心,更因為小筑優秀的課業表現,每學期都能夠獲頒獎學金,減輕家中部份的開銷問題。或許無法像同齡孩子有父母的陪伴照顧,但她成長路上有最疼愛她的阿嬤。現在小筑的夢想很簡單也很直接,希望可以快點長大,賺錢讓阿嬤過上好生活。

還有來自台北的小姍,剛出生檢查聽力時,即被醫院告知聽力檢查未通過,先天性的重度聽力障礙讓小姍自6個月大開始就需要全天配戴助聽器。直至升上國小後,小姍的耳朵毛細胞逐漸退化,聽力的退化讓小姍面臨無法正常上學的困境,為阻止聽力情況更加惡化,經老師和醫生的建議,小學3年小姍加裝人工電子耳。

由於先天的聽力限制,小姍在學業及人際交往過程,需要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曾經在課堂上因為授課老師上課音量較小聲,有一段時間學業退步,也曾因聽力問題而害怕與人交談互動。小姍說:自己需要清晰且大聲的聲音才能明確理解她人語言,所以她努力練習「聽」清楚、讀懂聊天對象的唇語,藉由「聽」與「讀」的長期訓練,過程中,雖然有過挫敗與失落,但小姍從沒有想過放棄,一次次的撐過去,養成無限的耐心和責任心。

▲家扶自強兒少周俞姍,學業上努力克服先天性重度聽力障礙,積極主動學習並在烹飪中獲得成就感,現場分享親手做的餅乾。(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家扶自強兒少周俞姍,學業上努力克服先天性重度聽力障礙,積極主動學習並在烹飪中獲得成就感,現場分享親手做的餅乾。(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從重度聽損到現在,小姍成為媽媽生活中的得力小助手,她經常與媽媽一起參與家扶舉辦的各式培力方案,舉凡針對家長教養的啟蒙方案與家長培力的理財課程,且每個課後都會看到小姍的身影,她積極地向老師尋求幫助,消化後再以快速易懂的方式轉述給媽媽,一起成長一起共學,雖然過程繁瑣,但她耐心的面對各種挑戰,跨越了聽障帶來的種種限制,成功同時扮演學習者與傳遞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