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俐姐,之前看您節目介紹的台股基金,單筆買進短短四個多月,就大賺三成,是否應該要停利了?」「從沒想過,買股必敗的我,定期定額買台股基金,兩年竟然賺七成,現在不賣是否會少賺?」
眼看台股逼近兩萬點,手上有台股基金的人,都眉開眼笑,已獲取超額獲利,據理柏資訊統計,今年截至3月5日,大盤加權指數含息報酬率是8.2%,但31檔淨值突破百元的台股基金,平均績效多達17.5%,證明了我多年的主張,「買主動型的台股基金,才能創造超額利潤!」
但同時,許多投資人也很掙扎著,「假設現在不停利,一旦大盤大幅度回檔,豈不做白工?」我的觀察是,台股多頭行情還沒走完,想停利,可以再等一下,不妨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也許能找到最佳停利方案。
策略1:觀察台積電走勢
從新春開紅盤後,台積電幾乎成了飆股,也帶動台股屢創新高。只要台積電還有戲,半導體、AI與金融股輪動,台股依舊後市可期。特別是2020年到2022年外資賣超台股多達2兆元,去年11月起才開始連續買超,至今年至3月6日,買超金額約5863億元,顯示外資還有很強的回補空間。
換句話說,只要外資買不停,單筆持有台股基金的人,就不急著完全贖回停利,部分分析師甚至喊台股上看22000點到24000點;至於想部分停利,先落袋為安,也不是不行,就看每個人對獲利的滿意程度。
策略2:定期定額嚴守紀律者
喜歡定期定額買台股基金的人,多數是因為無法精準拿捏進出場時點,那麼,嚴格遵守既定的投資策略,也是方法之一。有的人會把停利點設在20%,有的人會設30%,問題在於已達停利點,獲利的金額該何去何從?
有人選擇慰勞自己,用來提高生活品質,更多的人則選擇再投資,創造複利效果。我的建議是,台股基金若想停利,可把部分資金轉進債券,畢竟聯準會主席鮑爾已明示,「現在還沒做好準備要降息,但今年稍晚適當降息會是適當策略!」顯示美國有望展開降息循環,現在卡位債券行情正是時候!
策略3:用閒錢買不想停利
我曾看過幾位企業負責人的台股基金對帳單,即使承作15~20年,無論單筆或定期定額,績效多達10~20倍也不停利,主因就是,即使獲利高達上千萬,也只佔他們總資產的一小部分,所以,停利也無感,不停利回檔也無所謂。不想停利的投資人,可得有這類資產規模與操作胸襟,不然,台股一回檔,總會抱怨自己沒有高檔先出脫。
最關鍵的是,台股是個趨勢向上的市場,唯有趨勢向上,且擁有無人取代的創新產業,歷經指數回檔或步入熊市之後,依舊能快速站起並創新高,絕非每個國家股市都具備這樣的特色。投資人須留意,不停利這招,並不能套用在所有市場!
●作者:盧燕俐/資深財經媒體人、企業財經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同時,許多投資人也很掙扎著,「假設現在不停利,一旦大盤大幅度回檔,豈不做白工?」我的觀察是,台股多頭行情還沒走完,想停利,可以再等一下,不妨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也許能找到最佳停利方案。
策略1:觀察台積電走勢
從新春開紅盤後,台積電幾乎成了飆股,也帶動台股屢創新高。只要台積電還有戲,半導體、AI與金融股輪動,台股依舊後市可期。特別是2020年到2022年外資賣超台股多達2兆元,去年11月起才開始連續買超,至今年至3月6日,買超金額約5863億元,顯示外資還有很強的回補空間。
換句話說,只要外資買不停,單筆持有台股基金的人,就不急著完全贖回停利,部分分析師甚至喊台股上看22000點到24000點;至於想部分停利,先落袋為安,也不是不行,就看每個人對獲利的滿意程度。
策略2:定期定額嚴守紀律者
喜歡定期定額買台股基金的人,多數是因為無法精準拿捏進出場時點,那麼,嚴格遵守既定的投資策略,也是方法之一。有的人會把停利點設在20%,有的人會設30%,問題在於已達停利點,獲利的金額該何去何從?
有人選擇慰勞自己,用來提高生活品質,更多的人則選擇再投資,創造複利效果。我的建議是,台股基金若想停利,可把部分資金轉進債券,畢竟聯準會主席鮑爾已明示,「現在還沒做好準備要降息,但今年稍晚適當降息會是適當策略!」顯示美國有望展開降息循環,現在卡位債券行情正是時候!
策略3:用閒錢買不想停利
我曾看過幾位企業負責人的台股基金對帳單,即使承作15~20年,無論單筆或定期定額,績效多達10~20倍也不停利,主因就是,即使獲利高達上千萬,也只佔他們總資產的一小部分,所以,停利也無感,不停利回檔也無所謂。不想停利的投資人,可得有這類資產規模與操作胸襟,不然,台股一回檔,總會抱怨自己沒有高檔先出脫。
最關鍵的是,台股是個趨勢向上的市場,唯有趨勢向上,且擁有無人取代的創新產業,歷經指數回檔或步入熊市之後,依舊能快速站起並創新高,絕非每個國家股市都具備這樣的特色。投資人須留意,不停利這招,並不能套用在所有市場!
●作者:盧燕俐/資深財經媒體人、企業財經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