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於3月4日時,公告廢除「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取消掛號費「天花板」,不少民眾擔憂未來掛號費會飆漲,甚至進入「不能看病的年代」。但也讓第一線醫師們陷入兩難,還無端「承受民眾怒火」。對此,身心科醫師楊仲豪也撰文解釋「掛號費」用途,及對「取消上限」的看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掛號費」是幹嘛用的?以前能超過規定上限嗎?

「掛號費」通常是指「健保醫師診察費」,主要反映看診診間以外的掛號作業成本。早在2010年時,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提出掛號費上限為門診150元、急診300元,若超過這金額,則需所屬縣市衛生局核可,但這項規定也在2024年3月4日取消,同時引起社會關注。

▲健保署。(圖/記者林志怡攝)
▲掛號費其實是「掛號費+部分負擔」,部分負擔是替健保局代收,最後要上繳回健保局,所以不是所有掛號費都進了診所口袋。(圖/記者林志怡攝)
取消掛號費150元上限,對診所、醫院影響為何?

楊仲豪醫師認為,目前掛號費上限取消,卻讓醫院、診所陷入兩難,不漲掛號費的話經營越來越困難,漲價的話會被民眾罵貪得無厭,所以掛號費上限取消,好像就可以把健保帶來的大問題遮掩住,引導到「診所和民眾」之間的衝突。

實際上的掛號費其實是「掛號費+部分負擔」,部分負擔是替健保局代收,最後要上繳回健保局,所以不是所有掛號費都進了診所口袋。

掛號費不是問題核心!健保制度才是關鍵

楊仲豪醫師指出,健保運作是每個月醫師依照規定申請診療費和藥費,但健保不是你申請多少就給你多少,因為長年虧損,健保給付已經到申請一塊錢,只會給0.8塊錢的程度。

另外藥價給付越砍越低,有些藥品甚至已經不如成本價、虧本給藥,導致越來越多好藥物退出台灣市場,更多醫師只能選擇可能較差的學名藥。再加上健保規定醫師每天有「合理看診人數」,如果超過的話又會把你的診療費打折,楊仲豪醫師以自己的身心科為例,每天超過45人,診療費直接砍半,「這些都不含日漸漲高的房租、電費、人事成本帶來的影響」。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藥廠經過健保砍價後,最快6個月後就會出現缺藥潮。(圖/記者林志怡攝)
▲藥價給付越砍越低,有些藥品甚至已經不如成本價、虧本給藥,導致越來越多好藥物退出台灣市場。(圖/記者林志怡攝)
醫科生都想走醫美!台灣醫療現況曝光

楊仲豪醫師提到,當然還是很多診所很賺錢,但是傳統只靠「健保」經營的診所,比大家想像中賺得少很多。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自費治療和自費藥物出現,對醫師養成的風氣、民眾實際花的錢、治療的研發方向,都有不小的影響,「越來越多醫師專攻和推薦自費市場,甚至一畢業就投入醫美,實在無法怪他們,這是市場需求所致」。

楊仲豪醫師認為,這次取消掛號費上限的議題,就像是「健保虧損—>不漲健保費(健康和生病的人不用多付錢)—>診所撐不住漲掛號費—>生病的人多付錢」,最後健保失去「保險」的意義,然後壞人由基層診所來當。他也提到,雖然自己診所暫時也沒有要漲掛號費,「希望能不要漲,但無法肯定啊」,但也替想漲掛號費卻被罵的同業抱不平。

【本文獲臉書粉絲團《楊仲豪 身心科醫師》授權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