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在2021年1月決議終止數位身分證發行計畫,廠商向政府求償加上已採購機器和場地費及維持運轉費,歷經多次調解,整體調解金額約2.8億元。數位身分證推動已超過20年,但仍因資安疑慮,民眾無法接受,但這筆2.8億元,最終也是全民埋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位身分證的想法,最早在1998年就出現,當時政府希望推動身分證與健保卡合一的「國民卡」,裡面儲存除了存有身分證基本資料外,另外再加入戶政資料、健保資料、指紋資料與電子簽章等。不過立即引發民眾對個人隱私與資安的疑慮,加上晶片卡的關鍵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國內反彈聲浪太大,最終喊卡。

不過到了2003年,台灣的健保卡全面 IC 化,只是裡面只有所有就醫紀錄整合在一張卡片的晶片裡,並在每次看診時上傳雲端伺服器。同年內政部也推出自然人憑證,即個人在網路上的身分證,僅記載姓名、身分證後4碼及e-mail信箱。透過自然人憑證,可以登入政府各機關辦理各種E化事項。

到了2015年,內政部再度「晶片國民身分證全面換發計畫」報行政院,希望將「自然人憑證、健保卡、國民身分證」功能整合,並規劃在2017年發行首張「晶片身分證」,但政黨輪替後,健保署對納入健保資料有意見,內政部調整計畫,並加強跨部會研商,也多次向國外取經。

不過接著又歷經2018年民進黨大選慘敗、行政院長從賴清德換成蘇貞昌,一直到2019年5月,蘇貞昌終於核定「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預計2020年10月換發。不過2019年9月,當時的國民黨立委許毓仁開召開公聽會指出,內政部委託中央印製廠發包的「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招標文件明確記載晶片身分證「具備追蹤機制」,有侵犯人民權益的重大疑慮。

內政部雖然否認,但多個人權團體接下來也接力開記者會,連署反對晶片身分證,民間反彈聲浪不斷擴大。

2020年3月,內政部公告「國民身分證全面換發辦法」,原定10月換發,但因疫情影響延後,改為在2021年1月到6月先在部分縣市進行小規模試行換發作業,2021年7月再啟動全面換發作業。但人權團體仍堅決反對,11月中研院白皮書 公布「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政策建議書」,建議暫緩。

當時的內政部長徐國勇與政務委員唐鳳,也多次拍宣傳影片,宣傳數位身分證的優點,但因連民進黨立委都公開反對,2021年1月21日,因民間對資安問題仍有疑慮,在無法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行政院院會決議,暫停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待專法審議通過、取得社會共識再施行。

▲數位身分證事件簿。
▲數位身分證事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