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接連開幕,不過往年在兩會以前舉辦、聚焦經濟的「三中全會」首度創下被跳過不開的先例,接著官方又宣布不再舉辦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有分析指出,這意味著李強地位降低、中國國務院遭矮化、改革開放時代告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全國人大發言人婁勤儉,4日在人大開會前的記者會上指出,從本屆起,會後將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理由是總理工作報告 、國家發展委員會、財政部報告、會議期間各部會召開的記者會等等,都已經對社會關注問題做出深入的解讀和說明。然而,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自1990年代初期以來,被視為中外媒體少數能親自面對中國國務院總理、現場提問與近距離觀察的場合,現在這項例行安排卻要走入歷史,引發各界議論。

政大國際關係研中心主任寇健文告訴《美國之音》,過去「江朱體制」和「胡溫體制」下的國家主席、總理權力平等,但習近平上任後,早在他第一任期期間,中南海就傳出中共中央與國務院之間的「南院、北院之爭」,後來邁入第2任期的李克強更處處受習近平掣肘。習近平去年3月開始第3任期後,新修訂的《國務院工作規則》進一步強調,國務院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再次顯示國務院遭到弱化,行政權向中央集中的事實,加上以後沒有總理記者會,總理李強的位階被降,就是在總書記(習近平)之下,已經沒有中央與國務院平行的概念。

另有不願具名的中國學者指出,這次總理記者會取消,或許是中共二十大以來最重要的政治轉折點,代表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在政治上所有往公開、自由方向走的做法已全面告終;總理的重要性不再,兩會本身的意義也大幅降低,僅剩「走過場」的形式主義,領導人的權威越來越不容挑戰,直言在經濟蕭條、國際孤立等內外困境之際,中共本就對國際媒體抱有恐懼感,不僅不願接受現場提問,就連可事先安排的問答也不願面對,這種施政透明度「比文革時期都還糟糕」。

《自由亞洲電台》也引述學者分析,這可能與中國面臨的各種困境有關,社會矛盾和問題太多,李強沒有能力解決,也無力招架外界提問,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乾脆就不說了,而如果不開總理記者會,兩會壓軸戲也就沒了。時事評論人士蔡慎坤感嘆,去年李強在兩場會議後的公開亮相成為「最後的一次絕唱」,中國政治將完全步入黑箱化模式,隨著前任總理李克強的離開,連這個觀察中國政情的唯一窗口也被關閉了。

此外,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於今(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屆時李強總理將發表上任後首個政府工作報告,並闡述未來一年的政治、經濟、國防、外交方向,由於兩會後總理記者會宣布取消,李強本次的講話也更受矚目,身為習近平治下的「最弱總理」,工作報告不排除會更大程度反映黨中央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