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男籃在馬尼拉進行的亞洲盃男籃資格賽上慘敗給菲律賓53分,台灣球員和世界的差距正在被拉大。為何在台灣職籃成立了之後,中華隊的成績卻並無起色?一個字詞開始在內部人士的討論中大量被提起——「延續性」。顯然,碎片化的改革進步幅度有限,跟不上國際籃壇飛速前進的速度,不能認為P.League+和T1兩聯盟成立,一切就能水到渠成,中華隊成績的提升,離不開穩定的國家隊體系的建立和培訓人才的制度化。
在杭州亞運上,菲律賓和約旦會師決賽,前者拿下金牌。而日本則在東京奧運週期完全蛻變,在去年世界盃擊敗芬蘭、委內瑞拉和維德角,搶下奧運門票。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中國大陸在亞洲的競爭力難以維持,與老對手伊朗和南韓一同處於落後的行列,在FIBA賽事上先後敗給菲律賓和日本,亞洲籃球格局已經開始大幅變動,台灣籃球有處於進步的那一邊嗎?
本屆亞洲盃資格賽第一階段,中華隊24人名單為:陳盈駿、游艾喆、林俊吉、高錦瑋、谷毛唯嘉、林秉聖、林庭謙、阿巴西、謝亞軒、張家禾、宋昕澔、劉錚、林信寬、邱子軒、江均、王皓吉、陳侑昫、胡瓏貿、吳志鍇、譚傑龍、曾祥鈞、林正、謝宗融、阿提諾(William Artino)這套陣容幾乎和杭州亞運時期完全不同。
劉錚說過隊內大部分是新人,他也只和王皓吉及謝亞軒配過,對比菲律賓、中國和日本等隊,不說是全核心主力上陣,至少也都是亞運陣容的延續,長期配合過,對比之下我國在人員選用上缺少了一些延續性。
陣容沒有延續性,則球隊沒有一個明確的球風和模型,選用人員上就無法取得一致性,並針對需求去對症下藥、培育人才,最終的結果就是成績上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起伏,全看當屆臨場發揮。人員不是同一批人,也難以針對問題做出持續性的研究和改進,每一次組訓賽變成了一次性的結果,而非有計畫的評量測驗。
並且,沒有延續性也說明了球隊缺乏一種哲學和理念作為主軸,沒有一種核心思想去作為指導,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難以運用體系去幫助個人打出最佳表現。而亞洲球員在個人身體素質上本來就稍弱於美洲、歐洲、非洲、甚至是西亞國家,若不能在團隊方面取得優勢,利用打法的先進性取得領先,那麼就很難在大賽上站得上風。
這和有關單位在行政處理上的遲緩有關,這次亞洲盃總教練遲遲不能確定有關,雖然外界早就盛傳桑茂森教練會續帶,但是始終沒有明確公布,拖到年前才正式定案。
幾乎當世除了美國隊以外的所有籃球強權,都不是採取賽前徵召制,他們的主力都是有計畫長期培養。富邦勇士總教練、也是在2013年亞錦賽帶領中華隊擊敗中國的名帥許晉哲,在去年富邦勇士以82:85輸給千葉噴射機的東超賽事結束後,感嘆富樫勇樹能力強大之餘,也點出日本籃球進步神速的原因。
許總感嘆道:「渡邊雄太這一屆球員他們是從高中就開始有計畫培訓,2011年瓊斯盃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在當年日本還是和中華隊互有勝負的球隊,如今卻已經是能在世界級賽事上取勝的隊伍,台、日雙方的實力已經被拉開差距。
霍瓦斯(Tom Hovasse)被認為是日本成人級籃球崛起的核心人物,他為日本打造了一套快速、以大量三分投射為主的體系,但這能在FIBA取得成功,離不開日本舉國的支援,包括職籃採取相同的體系,大量的歸化球員人選等等,讓他們的國家隊能在任何情況下保有相同的戰鬥能力。
作為中華隊亞運、亞洲盃主帥 桑茂森怎麼看?
從上次亞運和這次亞洲盃,目前中華男籃國家隊的總教練還是「任務設置」式的,每次國際賽集訓都需要從頭開始,確定人員、徵召、然後制定打法和戰術,並開始進行訓練,極為耗時,球員所屬的球團也不一定能配合,亞洲盃資格賽第一階段的情況就是很好的例子。若其中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就無法展現出球對該有的水準。
固定的「專職教練」,已經是許多人都提過的一個方案了,桑茂森教練直言中華隊還是需要「專職教練」長期去帶,給球隊一些時間去磨合。他也點出,「任務設置」式的主帥任用方式,會導致每次國際賽集訓都需要從頭開始,亞運時期有4個月培訓,問題可能還沒那麼明顯,但這次亞洲盃就只有短短一個月不到,期間還有過年,就容易出現球員默契和配合上的問題。
而由於國家在規定上的限制,中華隊要啟用專職教練,幾乎有很大的機會是外籍教練,但外籍教練對於國內球員不熟悉、溝通容易有障礙,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也得給他更多的資源和配套規劃。
義大利籍的外籍教練圖奇(Gianluca Tucci)加入中華男籃教練團,被認為是一個「試水溫」的動作,他能得到管理一切的「鑰匙」嗎?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在這種循環之下,中華男籃周而復始的原地踏步,不斷地被推回到了當初選擇的原點。
關注基層培育人才、掌握人才成長性 莫米爾、喬伊斯來自國外的成功經驗
目前效力於新北中信特攻的塞爾維亞籍助理教練莫米爾(Momir Ratkovic)曾幫助塞爾維亞U16以及U17國家隊在U16歐錦賽與U17世錦賽取得銀牌以及銅牌的佳績,擁有超過16年的執教經驗。他不僅親自參與了台灣職籃球隊的建立到奪冠,也對於中華男籃國家隊有著一些想法。
莫米爾在去年的一次專訪中,肯定了中華隊球員在杭州亞運拿到了好成績,「但他也表示自己無法預期中華隊下一次的成績會如何」,直言一支國家隊需要透過長期的培訓、以及建立起基層培育體制,將台灣各層級籃球的實力提升起來,才有機會在各大國際賽保持穩定,不斷取得好成績。
莫米爾說,台灣在U18和U16級和以下的層級中,看似沒有一個很「完整」的策略發展,幫助球員成長。他進一步解釋說:「所謂的完整,就是指我們把這些球員放到那個體系中,能不能預期他們在6、7年後的成長?而現在在台灣,好像沒有一條生產線,能讓我們去看到這些人數年後的成長性。」
莫米爾的看法並非是孤獨的,高雄全家海神總教練喬伊斯曾在2001年至09年擔任澳洲男籃國家隊(Boomers)助理教練,隨隊征戰雅典奧運、北京奧運及2006年世錦賽,並在2013年接掌澳洲女籃國家隊總教練職務,於2014年世錦賽摘下季軍、2016年里約奧運則闖進8強。另外他在澳洲國家籃球聯賽也有輝煌資歷,他在NBL執教累計超過400場,9次闖進總冠軍賽,兩度榮膺NBL年度最佳教練。
喬伊斯以其豐富的FIBA國際賽經驗而受到新生代教練的尊敬,甚至曾參與FIBA 攻守教材的內容製作,對於台灣籃球的問題,他也將問題直指延續性,他認為專任總教練或許是其次,但絕對需要有一名教練長期在帶年輕球員,幫助他們成長。
「台灣需要一個國家隊中心,由此招攬12-17歲的新星加入,然後當他們畢業和加入不同的大學,他們仍然能在這裡受訓。」喬伊斯說,國家隊需要有一個長期固定的培訓班底,以此為基礎再由外去尋找一些人才進來——像是有潛力的高大長人等等,如此才有一個陣容的整體性和框架在。
喬伊斯還指出,中華隊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國家隊工作團隊,包括教練團、情蒐人員、行政人員等等,這些人真正的了解FIBA規則,亞洲球隊、歐洲球隊、美洲球隊,他們的工作就是專注在國際賽上,為中華男籃建立「一套連貫的體系」,這套體系能持之以恆的幫助年輕球員成長,確立打法、並挑選人才,這才是重要的。
除了這些技術層面和規則上的東西,熱情和使命感也被上述的專業人士在訪問中提及,他們認為有一個「願景」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日本男籃和男足,當初都是因為夢想著在奧運和世界盃上和世界頂尖球隊爭雄,而在不懈地探索中找到答案。
中華男籃中也有那樣的人,劉錚就是代表人物。不過只有他並不夠,需要所有人都夢想、且堅信著同樣的目標,才有動力,才不致迷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屆亞洲盃資格賽第一階段,中華隊24人名單為:陳盈駿、游艾喆、林俊吉、高錦瑋、谷毛唯嘉、林秉聖、林庭謙、阿巴西、謝亞軒、張家禾、宋昕澔、劉錚、林信寬、邱子軒、江均、王皓吉、陳侑昫、胡瓏貿、吳志鍇、譚傑龍、曾祥鈞、林正、謝宗融、阿提諾(William Artino)這套陣容幾乎和杭州亞運時期完全不同。
劉錚說過隊內大部分是新人,他也只和王皓吉及謝亞軒配過,對比菲律賓、中國和日本等隊,不說是全核心主力上陣,至少也都是亞運陣容的延續,長期配合過,對比之下我國在人員選用上缺少了一些延續性。
陣容沒有延續性,則球隊沒有一個明確的球風和模型,選用人員上就無法取得一致性,並針對需求去對症下藥、培育人才,最終的結果就是成績上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起伏,全看當屆臨場發揮。人員不是同一批人,也難以針對問題做出持續性的研究和改進,每一次組訓賽變成了一次性的結果,而非有計畫的評量測驗。
並且,沒有延續性也說明了球隊缺乏一種哲學和理念作為主軸,沒有一種核心思想去作為指導,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難以運用體系去幫助個人打出最佳表現。而亞洲球員在個人身體素質上本來就稍弱於美洲、歐洲、非洲、甚至是西亞國家,若不能在團隊方面取得優勢,利用打法的先進性取得領先,那麼就很難在大賽上站得上風。
這和有關單位在行政處理上的遲緩有關,這次亞洲盃總教練遲遲不能確定有關,雖然外界早就盛傳桑茂森教練會續帶,但是始終沒有明確公布,拖到年前才正式定案。
幾乎當世除了美國隊以外的所有籃球強權,都不是採取賽前徵召制,他們的主力都是有計畫長期培養。富邦勇士總教練、也是在2013年亞錦賽帶領中華隊擊敗中國的名帥許晉哲,在去年富邦勇士以82:85輸給千葉噴射機的東超賽事結束後,感嘆富樫勇樹能力強大之餘,也點出日本籃球進步神速的原因。
許總感嘆道:「渡邊雄太這一屆球員他們是從高中就開始有計畫培訓,2011年瓊斯盃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在當年日本還是和中華隊互有勝負的球隊,如今卻已經是能在世界級賽事上取勝的隊伍,台、日雙方的實力已經被拉開差距。
霍瓦斯(Tom Hovasse)被認為是日本成人級籃球崛起的核心人物,他為日本打造了一套快速、以大量三分投射為主的體系,但這能在FIBA取得成功,離不開日本舉國的支援,包括職籃採取相同的體系,大量的歸化球員人選等等,讓他們的國家隊能在任何情況下保有相同的戰鬥能力。
作為中華隊亞運、亞洲盃主帥 桑茂森怎麼看?
從上次亞運和這次亞洲盃,目前中華男籃國家隊的總教練還是「任務設置」式的,每次國際賽集訓都需要從頭開始,確定人員、徵召、然後制定打法和戰術,並開始進行訓練,極為耗時,球員所屬的球團也不一定能配合,亞洲盃資格賽第一階段的情況就是很好的例子。若其中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就無法展現出球對該有的水準。
固定的「專職教練」,已經是許多人都提過的一個方案了,桑茂森教練直言中華隊還是需要「專職教練」長期去帶,給球隊一些時間去磨合。他也點出,「任務設置」式的主帥任用方式,會導致每次國際賽集訓都需要從頭開始,亞運時期有4個月培訓,問題可能還沒那麼明顯,但這次亞洲盃就只有短短一個月不到,期間還有過年,就容易出現球員默契和配合上的問題。
而由於國家在規定上的限制,中華隊要啟用專職教練,幾乎有很大的機會是外籍教練,但外籍教練對於國內球員不熟悉、溝通容易有障礙,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也得給他更多的資源和配套規劃。
義大利籍的外籍教練圖奇(Gianluca Tucci)加入中華男籃教練團,被認為是一個「試水溫」的動作,他能得到管理一切的「鑰匙」嗎?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在這種循環之下,中華男籃周而復始的原地踏步,不斷地被推回到了當初選擇的原點。
關注基層培育人才、掌握人才成長性 莫米爾、喬伊斯來自國外的成功經驗
目前效力於新北中信特攻的塞爾維亞籍助理教練莫米爾(Momir Ratkovic)曾幫助塞爾維亞U16以及U17國家隊在U16歐錦賽與U17世錦賽取得銀牌以及銅牌的佳績,擁有超過16年的執教經驗。他不僅親自參與了台灣職籃球隊的建立到奪冠,也對於中華男籃國家隊有著一些想法。
莫米爾在去年的一次專訪中,肯定了中華隊球員在杭州亞運拿到了好成績,「但他也表示自己無法預期中華隊下一次的成績會如何」,直言一支國家隊需要透過長期的培訓、以及建立起基層培育體制,將台灣各層級籃球的實力提升起來,才有機會在各大國際賽保持穩定,不斷取得好成績。
莫米爾說,台灣在U18和U16級和以下的層級中,看似沒有一個很「完整」的策略發展,幫助球員成長。他進一步解釋說:「所謂的完整,就是指我們把這些球員放到那個體系中,能不能預期他們在6、7年後的成長?而現在在台灣,好像沒有一條生產線,能讓我們去看到這些人數年後的成長性。」
莫米爾的看法並非是孤獨的,高雄全家海神總教練喬伊斯曾在2001年至09年擔任澳洲男籃國家隊(Boomers)助理教練,隨隊征戰雅典奧運、北京奧運及2006年世錦賽,並在2013年接掌澳洲女籃國家隊總教練職務,於2014年世錦賽摘下季軍、2016年里約奧運則闖進8強。另外他在澳洲國家籃球聯賽也有輝煌資歷,他在NBL執教累計超過400場,9次闖進總冠軍賽,兩度榮膺NBL年度最佳教練。
喬伊斯以其豐富的FIBA國際賽經驗而受到新生代教練的尊敬,甚至曾參與FIBA 攻守教材的內容製作,對於台灣籃球的問題,他也將問題直指延續性,他認為專任總教練或許是其次,但絕對需要有一名教練長期在帶年輕球員,幫助他們成長。
「台灣需要一個國家隊中心,由此招攬12-17歲的新星加入,然後當他們畢業和加入不同的大學,他們仍然能在這裡受訓。」喬伊斯說,國家隊需要有一個長期固定的培訓班底,以此為基礎再由外去尋找一些人才進來——像是有潛力的高大長人等等,如此才有一個陣容的整體性和框架在。
喬伊斯還指出,中華隊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國家隊工作團隊,包括教練團、情蒐人員、行政人員等等,這些人真正的了解FIBA規則,亞洲球隊、歐洲球隊、美洲球隊,他們的工作就是專注在國際賽上,為中華男籃建立「一套連貫的體系」,這套體系能持之以恆的幫助年輕球員成長,確立打法、並挑選人才,這才是重要的。
除了這些技術層面和規則上的東西,熱情和使命感也被上述的專業人士在訪問中提及,他們認為有一個「願景」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日本男籃和男足,當初都是因為夢想著在奧運和世界盃上和世界頂尖球隊爭雄,而在不懈地探索中找到答案。
中華男籃中也有那樣的人,劉錚就是代表人物。不過只有他並不夠,需要所有人都夢想、且堅信著同樣的目標,才有動力,才不致迷失。